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佘翔的《雨中諸君子攜歌者過飲草堂醉後賦此·其二》
全文:
何來白眼客,樽酒共留連。
詞藻凌三晉,風流恰七賢。
蟬聲消暑氣,山色帶秋煙。
況有何戡在,酣歌五柳前。
參考注釋
詞藻
辭藻,詩文中蓄意加工的華麗辭語
三晉
戰國 時 趙 、 韓 、 魏 三國的合稱。 趙氏 、 韓氏 、 魏氏 原為 晉國 大夫, 戰國 初,分 晉 各立為國,故稱。其地約當今之 山西省 及 河南省 中部、北部, 河北省 南部、中部。後“三晉”又為 山西省 別稱。《戰國策·趙策一》:“三 晉 合而 秦 弱,三 晉 離而 秦 強,此天下之所明也。”《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 三晉 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明 于謙 《暑月將自太行巡汴》詩:“ 三晉 衝寒到, 中州 冒暑回。” 陳去病 《自陽高縣抵大同》詩:“雲軿飛處射晴光, 三晉 雲山接大荒。”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色*情特點或色*情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七賢
(1).指 魏 晉 時 嵇康 、 阮籍 、 山濤 、 向秀 、 劉伶 、 阮鹹 、 王戎 七個名士。《晉書·嵇康傳》:“所與神交者,惟 陳留 阮籍 , 河內 山濤 ,豫其流者, 河內 向秀 , 沛國 劉伶 , 籍 兄子 鹹 , 琅邪 王戎 ,遂為竹林之遊,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唐 皇甫湜 《醉賦》:“沉湎於酒,有 晉 之七賢。” 元 沉禧 《南呂一枝花·七月六日為施以和壽作》套曲:“七賢林下客,九老會中儔。”
(2).指 東漢 袁秘 、 封觀 、 陳端 、 范仲禮 、 劉偉德 、 丁子嗣 、 張仲然 七人。《後漢書·袁閎傳》:“ 黃巾 起, 秘 從太守 趙謙 擊之,軍敗, 秘 與功曹 封 觀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陳, 謙 以得免。詔 秘 等門閭號曰‘七賢’。”
(3).佛教指調心順道的七個階次或七賢人。《仁王經·序品》:“復有十億七賢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賢有二義。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觀;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調心順道,故名為賢。二依大乘:一初發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無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習種性;六性種性;七道種性。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前蜀 貫休 《聞大願和尚順世》詩之三:“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游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4).泛指七位賢人。 明 孫仁孺 《東郭記·與之大夫》:“進公家,不終朝七賢並拔,較吾兄應是沒爭差。”
佘翔名句,雨中諸君子攜歌者過飲草堂醉後賦此·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