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岑徵的《西湖·其二》
全文:
台榭重新又一時,白頭人到莫嫌遲。
歌童近習他州曲,都唱楊花換竹枝。
參考注釋
歌童
亦作“ 歌僮 ”。以歌唱為生的兒童。《後漢書·宦者傳序》:“嬙媛、侍兒、歌童、舞女之玩,充備綺室。”《晉書·賈充傳》:“歌僮舞女,選極一時。” 北周 庾信 《漢高祖置酒沛宮贊》:“還迎故老,更召歌童。” 清 李漁 《閒情偶寄·演習·選劇》:“詞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
近習
(1).親近。 漢 東方朔 《七諫·初放》:“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
(2).指君主寵愛親信的人。《禮記·月令》:“﹝仲冬之月﹞省婦事,毋得淫,雖有貴戚近習,毋有不禁。”《後漢書·皇甫規傳》:“﹝ 孝順皇帝 ﹞後遭姦偽,威分近習,畜貨聚馬,戲謔是聞。” 李賢 註:“近習,諸佞倖親近小人也。” 清 唐甄 《潛書·得師》:“繼世之君,身處尊富,狃於近習,不能周知天下之務。”
楊花
指柳絮。 北周 庾信 《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唐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 龍標 過 五溪 。” 宋 陳偕 《滿庭芳·送春》詞:“榆莢拋錢,桃英胎子,楊花已送春歸。”《西湖佳話·六橋才跡》:“楊花若不沾泥去,尚可隨花落繡裀。”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看,柳絮!楊花!多么輕的楊花呀!”
竹枝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從孫濟》詩:“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劉滄 《題古寺》詩:“古寺蕭條偶宿期,更深霜壓竹枝低。”
(2).樂府《近代曲》之一。本為 巴渝 (今 四川 東部)一帶民歌, 唐 詩人 劉禹錫 據以改作新詞,歌詠 三峽 風光和男女戀情,盛行於世。後人所作也多詠當地風土或兒女柔情。其形式為七言絕句,語言通俗,音調輕快。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詩:“盪槳 巴 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 羌 笛。” 宋 范成大 《夔門即事》詩:“《竹枝》舊曲元無調,麴米新篘但有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紀映淮》:“ 金陵 紀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嘗有《秦淮竹枝》云:‘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疎樹幾行。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 謝 女雪飛香。’” 朱自清 《中國歌謠》三:“《詞律》云:‘《竹枝》之音,起於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風景。後人因效其體,於各地為之。’這時《竹枝》已成了一種敘述風土的詩體了。”
(3). 唐 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單調十四字,分平韻、仄韻兩體。
岑徵名句,西湖·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