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望法海寺》
全文:
雨後西山翠如洗,嵐光浮座秀尺咫。
似聞鐘磬林外鳴,常有雲煙峰半起。
就中法海古精藍,曾遊記得禪關美。
風戛松筠紛竽笙,霜酣槲桕垂紅紫。
旋開寶殿鎖琅璫,法王獅座虔瞻禮。
偶然遊戲探曹溪,山僧為我參一指。
今朝望里試重尋,昔猶非昔今豈是。
眺遠閣中一覽時,由來不隔彼與此。
參考注釋
寶殿
(1).佛殿;神殿。 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序》:“高門洞啟,不因銅馬之飾;寶殿霞開,無假鳳皇之瑞。”《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天宮現彩,寶殿生雲;仙樂悠揚,香菸繚繞。”
(2).泛稱宮殿。多指帝王的宮殿。 元 趙孟頫 《宮中口號》:“日照黃金寶殿開,雕闌玉砌擁層臺。”《三俠五義》第一回:“ 真宗 玩賞,進了寶殿,歸了御座, 李 劉 二妃陪侍。”
琅璫
亦作“ 琅當 ”。亦作“瑯鐺”。1.用鐵鏈鎖人。《漢書·王莽傳下》:“以鐵鎖琅當其頸,傳詣鍾官。” 顏師古 註:“琅當,長鏁也。” 王先謙 補註:“以鐵鎖琅當其頸,猶言以鐵鎖鎖其頸耳。”《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 陰末赴 鎖琅當 德 ( 趙德 ),殺副已下七十餘人。” 王念孫 《讀書雜誌·漢書十五》:“琅當上本無鎖字,乃後人誤取注文加之也。古者以鐵連環係罪人謂之琅當。”
(2).指人帶上鐐銬。 宋 洪邁 《夷堅乙志·何村公案》:“白日見數人驅一囚,杻械琅璫至階下。” 鄒韜奮 《抗戰以來》五十:“他們動手,我就瑯鐺入獄。”
(3).指鈴鐸。 唐 杜甫 《大雲寺贊公房》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璫。” 仇兆鰲 註:“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懸鈴,其聲琅璫……此詩所用,當指鈴鐸。” 宋 蘇軾 《獄中寄子由》詩:“柏臺霜氣夜淒淒,風動琅璫月向低。”
(4).比喻鈴狀物。 唐 唐彥謙 《詠葡萄》:“滿架高撐紫絡索,一枝斜嚲金琅璫。”
(5).象聲詞。 唐 李賀 《榮華樂》詩:“金蟾呀呀蘭燭香,軍裝武妓聲琅璫。” 宋 蘇軾 《舟中聽大人*彈琴》詩:“風松瀑布已清絶,更愛玉珮聲琅璫。”
(6).猶郎當。潦倒貌。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此廟何神 三十郎 ,問郎行客忒琅璫。”
法王
(1).佛教對 釋迦牟尼 的尊稱。亦借指高僧。《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蘇軾 《贈虔州慈雲寺鑒老》詩:“卻須重説圓通偈,千眼薰籠是法王。” 清 金農 《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後》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飢。”
(2). 元 明 等朝授予紅教喇嘛首領的封號。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薩迦派首領 八思巴 為大寶法王。 明 朝分封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的上層喇嘛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明 朝繼承 元 朝的制度,設立了軍事統治機構,並封其長老為國師、法王,令其撫治人民,定期朝貢。”
(3).指天主教教皇。 魯迅 《墳·人之歷史》:“ 羅馬 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學者之口。”
瞻禮
(1)
(2) 宗教活動節
(3) 天主教指星期天以外的各天
乾隆名句,望法海寺名句
名句推薦
噓寒問暖費經營,豪氣能消鄧子平
柳亞子《贈鄧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