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雖有嘉肴》

名句出處

出自兩漢的《雖有嘉肴》

全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記》曰:“蛾子時術之。
”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學鼓篋,孫其業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時觀而勿、語存其心也。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名句書法欣賞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書法作品欣賞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比年

(1) 每年

比年一小聘。——《禮記·王制》

(2) 近年

比年以來,數陳便宜。——《後漢書·皇甫規傳》

入學

(1) 開始國小學習

我國兒童六、七歲入學

(2) 開始進某個學校學習

新生後天入學

中年

(1) 人生的一個時期,一般指40—65歲,也有指35—55歲

人到中年

(2) 中期

考校

亦作“ 攷較 ”。1.考試。《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伏惟祖宗以來,得人不少,攷較文藝,固有規程,不須變更,以長浮薄,請並如舊制。”

(2).考察比較。《紅樓夢》第一回:“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攷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籌洋芻議·利器》:“非由駐洋明練之大員精心攷校,無從得其要領。”

(3).考訂,校對。 清 張惠言 《江安甫葬銘》:“受 鄭 氏《禮記》,日夜誦習,旁及他 鄭 氏書、先 漢 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義。”

(1).考查比較。《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鄭玄 註:“鄉遂大夫間歲則考學者之德行道藝。”《後漢書·皇甫規傳》:“ 羌戎 未動,策其將反; 馬賢 始出,頗知必敗。誤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漢 蔡邕 《上漢書十志疏》:“請太師田注考校連年,往往頗有差舛。”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書證》:“ 西晉 已往字書,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須訊息。”《宋史·律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測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御史 張盛藻 疏奏,謂天文、勾股,宜令欽天監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責成工部考校。”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一》:“做《內經》的不知道究竟是誰,對於人的肌肉,他確是看過,但似乎單是剝了皮略略一觀,沒有細考校。”

(3).猶考課。《北史·房彥謙傳》:“左僕射 高熲 定考課, 彥謙 謂 熲 曰:‘《書》稱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比見諸州考校,執見不同。進退多少,參差不類。’”《新唐書·選舉志上》:“吏部甲令,雖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職,計勞升敘,然考校之法,皆在書判簿歷、言辭俯仰之間。”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正百官嚴考課之法》:“立為考校之法,就積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與能之目,常才則循夫一定之資,異才則有不次之擢。”參見“ 考課 ”。

(4).猶考試。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進士歸禮部》:“考校取捨,存乎至公。如有請託於時,求聲於人者,當首落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雖號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後 袁州 人 李夷賓 上言,請別加謄録。因著為令。而後識認字畫之弊始絶。”《宋史·選舉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議》:“古者大學之教,以格物致知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長兄這些年考校,可曾得過甚么夢兆?”

(5).拷囚訊罪。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早升殿視事,考校罪人。”

名句,雖有嘉肴名句

詩詞推薦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