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六·華山鳥道》
全文:
山之秀者稱芙蓉,不宜在陸宜在水。
高矗青霄俯太湖,恰當是山名所以。
天花天樂動逢迎,石徑松泉尋迤邐。
人人塵念到此捐,大士端居無憂喜。
如在八功德池中,合十都坐青蓮蕊。
參考注釋
人人
每人
人人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塵念
塵俗之念。 唐 黃滔 《題山居逸人》詩:“世人誰到此,塵念自應忘。” 明 屠隆 《綵毫記·仙官列奏》:“今 唐 太上皇帝 ,貴妃 楊氏 ,宿根俱隸仙籍。祇緣塵念,謫在人間。” 何其芳 《畫夢錄·丁令威》:“他在 靈虛山 忽然為懷鄉的塵念所擾,騰空化為白鶴。”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端居
謂平常居處。 唐 孟浩然 《臨洞庭贈張丞相》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明 雷士俊 《寄王築夫》詩:“寂寞荒村靜,端居念遠朋。”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淄川小聖人》:“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袞袞滔滔,竟晷不倦。”
無憂
(1).沒有憂患;不用擔心。《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范獻子 謂 魏獻子 曰:‘……從王命以紓諸侯, 晉國 無憂。’”《史記·張儀列傳》:“為大王計,莫如事 秦 。事 秦 則 楚 韓 必不敢動;無 楚 韓 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唐 羅鄴 《上東川顧尚書》詩:“龍節坐持兵十萬,可憐 三蜀 盡無憂。” 宋 朱熹 《次瑞泉詩韻》:“終待寒泉食,無憂水鏡昏。”
(2).佛教語。參見“ 無憂王 ”、“ 無憂樹 ”。
乾隆名句,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六·華山鳥道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