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弘覺的《道信弟過澗西出扇索詩時五嶽上人亦來同游》
全文:
泠泉有佳味,慚予只獨嘗。
君輩忽飛來,與我同徜徉。
天若為爾媚,花若為爾香。
奔泉與怪石,為爾贈蹶張。
人生逐塵網,何處不堪傷。
樂此登臨趣,勝彼南面王。
吾弟士之狷,岳公僧之狂。
我乃痴絕人,狂狷兩無當。
悠悠斯世孰為侶,惟有靈山片石堪。
與語吾弟今年四十矣,前此三十有九年。
不知幾年對山水,往事那堪憶來緣。
猶可止願以三十年為期,同吾淡盪煙雲里。
七十以後活猶死,或山或市姑聽子。
君不見岳公年未及壯室,閒放己過三千日。
參考注釋
痴絕
《晉書·顧愷之傳》:“ 愷之 在 桓溫 府,常云:‘ 愷之 體中痴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故俗傳 愷之 有三絶:才絶,畫絶,痴絶。”後以“痴絶”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 宋 蘇軾 《次韻韶守狄大夫見贈》之一:“才疎正類 孔文舉 ,痴絶還同 顧長康 。” 宋 劉克莊 《賀新郎》詞:“ 盤龍 痴絶求鵝炙。這先生、黃齏瓮熟,味珍無價。”
狂狷
亦作“ 狂獧 ”。1.指志向高遠的人與拘謹自守的人。《論語·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則欲得狂狷者。狂者,進取於善道。狷者,守節無為。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進退,取其恆一。”《孟子·盡心下》:“ 孔子 不得中道而與之,必也狂獧乎!狂者進取,獧者有所不為也。” 焦循 正義:“此亦見《論語·子路篇》,獧作‘狷’。” 南朝 梁 任昉 《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臣素門凡流,輪翮無取,進謝中庸,退慙狂狷。” 明 黃綰 《明道編》卷六:“ 孔子 取狂獧,以其無利慾之心,便可以進道,非謂狂獧足以盡道。” 柳亞子 《哭仲穆》詩:“相逢乍憶過 江 年,狂狷殊途笑我顛。”
(2).狂妄褊急。書疏中常用作謙辭。《漢書·劉輔傳》:“臣聞明王垂寬容之聽,崇諫爭之官,廣開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 唐 杜牧 《上李太尉論北邊事啟》:“伏惟特寬狂狷,不賜誅責,生死榮幸,無任感恩攀戀惶懼汗慄之至。” 宋 朱熹 《與陳丞相書》:“然 熹 之狂獧朴愚,不堪世用,明公知之,蓋有素矣。”
(3).潔身自好。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昔狂狷華士……隱於海隅,而 太公 誅之。” 宋 葉適 《上西府書》:“伏念天子明聖……於是屢下直言之詔,招採山巖遁逸之士,狂狷樸野之人。” 清 姚鼐 《贈侍潞川》詩:“走昔少年時,志尚在狂狷。”
(4).放縱,不遵禮法。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禰衡 ﹞恃才倜儻,肆狂狷於無妄之世。” 宋 蘇軾 《上富丞相書》:“昔 范公 收天下之士,不考其素,苟可用者,莫不鹹在,雖其狂獧無行之徒,亦自效於下風。”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文學》七:“使讀者感覺他那些矯激的憤世嫉俗的狂狷行為,確是為環境所壓迫,不得不發的。”
(5).指放縱而不遵禮法的人。 唐 李紳 《州中小飲便別牛相》詩:“從此別離長酩酊, 洛陽 狂狷任椎埋。”
(6).指犯分跋扈。 漢 桓寬 《鹽鐵論·訟賢》:“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狂狷不遜,忮害不恭,刻轢公主,侵陵大臣。”《後漢書·李固傳》:“ 固 受任之後,東南跋扈,兩州數郡,千里蕭條,兆人傷損,大化陵遟,而詆疵先主,苟肆狂狷。”
無當
不值,不逢。《楚辭·九辯》:“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銷鑠而瘀傷;惟其紛糅而將落兮,恨其失時而無當。” 王逸 註:“不值聖王,而年老也。”
(1).不合乎;不符合。《禮記·學記》:“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2).指物體無底部。《晏子春秋·諫下一》:“寸之管無當,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吳則虞 集釋引 孫星衍 曰:“ 劉淵林 註:‘當,底也,去聲。’” 晉 左思 《<三都賦>序》:“玉巵無當,雖寳非用。” 唐 元稹 《賦得玉卮無當》:“共惜連城寳,飜成無當卮。”
(3).不恰當;不相稱。《三國志·魏志·賈詡傳》:“ 太祖 破 荊州 ,欲順 江 東下。 詡 諫…… 太祖 不從”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然則 魏武 之東下,非失算也。 詡 之此規為無當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知精神現象實人類生活之極顛,非發揮其輝光,於人生為無當。”
弘覺名句,道信弟過澗西出扇索詩時五嶽上人亦來同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