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歸有光的《吳山圖記》
全文:
吳、長洲二縣,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諸山,皆在吳縣。
其最高者,穹窿、陽山、鄧尉、西脊、銅井。
而靈岩,吳之故宮在焉,尚有西子之遺蹟。
若虎丘、劍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勝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沉浸其間,則海內之奇觀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
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
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
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
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
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
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參考注釋
惓惓
(1).深切思念;念念不忘。 宋 王安石 《奉酬許承權》詩:“三秋不見每惓惓,握手山林復悵然。” 明 李贄 《與河南吳中丞書》:“昨冬獲讀與 晉老 書,欲僕速離 武昌 ,甚感遠地惓惓至意。”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九:“交書 徐公 ,即掛帆還 白下 ,終不得訊息,心殊惓惓。”
(2).煩悶,失意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繡》:“積半月,為僕所窺,陰與舅力要之歸。意惓惓不自得。” 何垠 註:“惓,音券,悶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異犬》:“侯漫應之,惓惓而返。”
(1).懇切貌。 戰國 楚 宋玉 《神女賦》:“褰余幬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惓惓。”《魏書·律曆志上》:“恐一朝先犬馬,竟無絲髮之益,使律法長絶,遺恨沒世,是以慺慺惓惓,不敢忘怠。”《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多感君侯惓惓垂問,某有心事,今不敢隱。” 清 戴名世 《潘木崖先生詩序》:“荏苒歲月,寥落無成,恐遂已廢業,負先生惓惓奬勵之意。” 柯靈 《香雪海·千里共嬋娟》:“采一束最美最稀見的山花……獻與愛國的海外僑胞,表一表我惓惓的心意。”
(2).忠心耿耿貌。《漢書·劉向傳》:“欲終不言,念忠臣雖在甽畝,猶不忘君,惓惓之義也。” 顏師古 註:“惓惓,忠謹之意。惓讀與拳同。”《新唐書·張說傳論》:“ 説 於 玄宗 最有德,及 太平 用事,納忠惓惓,又圖封禪,發明典章, 開元 文物彬彬, 説 力居多。” 宋 陳亮 《<三國紀年>序》:“ 先主 諸臣惓惓 漢 事之心,庸可沒乎!”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 朱軾 ﹞忠君愛國之枕,至死惓惓,可謂大臣矣。”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歸有光名句,吳山圖記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