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廣聞的《觀音贊(聶府博以母在日所奉像請贊)》
全文:
大士真慈念群生,有如慈母憶其子。
盡塵毛剎世界海,一一具此一念中。
惟此一念不退轉,如子得母亦復然。
眼聲耳色互三昧,情與無情同證入。
有能不作實證想,當知此相亦非實。
忽若子母不相知,大士實相常現前。
參考注釋
忽若
(1).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2).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子母
(1).母子。亦指母女。《孟子·離婁下》:“夫 章子 ,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史記·高祖本紀》:“老父已去, 高祖 適從旁舍來, 呂后 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法本 眾僧徒,別了 鶯鶯 、夫人子母,佛堂里自監覷,覷著收拾鋪陳來的什物。”《水滸傳》第二回:“兩個恐怕連累,只得去殿帥府首告:‘ 王教頭 棄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
(2).指大小、主從關係。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八:“昔聞 東陵 瓜,近在 青門 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通志·總序》:“文有子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凡為字書者皆不識子母。”
(3).古稱錢幣輕而幣值低者為子,重而幣值高者為母。《國語·周語下》“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 三國 吳 韋昭 註:“重曰母,輕曰子。以貿物,物輕則子獨行,物重則以母權而行之也。子母相通,民皆得其欲也。” 唐 杜甫 《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之五:“夫時患錢輕,以至於量資幣,權子母。代復改鑄,或行乎前榆莢、後契刀。” 仇兆鰲 注引 應劭 曰:“母,重也,其大倍,故為母。子,輕也,其輕小半,故為子。”
(4).猶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碑》:“立廩以周食,圃畦以毓蔬,權其子母,贏且不竭。”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獲百金,入都營運。半年,子母幾相等。” 金和 《印子錢》詩:“今日與女錢十千,明日與我三百錢,三百復三百,如此五十日,累累十五千,子母償始畢。”
(5).指杯盤。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一:“ 龍朔 年已來,百姓飲酒作令,云:‘子母相去離,連臺拗倒。’子母者,盞與盤也;連臺者,連盤拗倒盞也。”
相知
(1) 互相了解,知心
(2) 互相知心的朋友
與三四個相知方才吃得數杯,則聽得街上鬧炒炒。——《京本通俗小說》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註:“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為子宰焉。’”
(2).佛教對菩薩的通稱。 南朝 齊 周顒 《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
(3).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 嫦娥 檻外梅。”
(4).對高僧的敬稱。 宋 蘇軾 《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 寳覺 大士之像。”
正獄訟之官。《禮記·曲禮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經義述聞·禮記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 子牛 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獄訟,蓋若《秋官·士師》察獄訟之辭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衛侯 與 元咺 訟, 寧武子 為輔, 鍼莊子 為坐, 士榮 為大士。” 杜預 註:“大士,治獄官也。” 漢 劉向 《說苑·臣術》:“ 忌 舉北郭 刁勃子 為大士,而九族益親,民益富。”
實相
(1).佛教語。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狀態。《法華經·方便品》:“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支遁》:“追蹤 馬鳴 ,躡影 龍樹 ;義應法本,不違實相。” 宋 王安石 《寄國清處謙》詩:“我欲相期談實相, 東林 何必謝 劉 雷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話説人生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佛不壞假名而説實相。” 呂澂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第五講:“實相是佛教的**觀。”
(2).真相。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此正 滿洲 行政之實相也。”
現前
(1).出現於眼前。《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 呵羅單 跋摩 以頂禮足,猶如現前,以體布地,如殿陛道,供養恭敬,如奉世尊。” 宋 范成大 《枕上二絕》之二:“枕前百忍忽紛然,舊學新聞總現前。” 明 袁中道 《答雲浦書》:“陰境現前,倏而隨去。”
(2).眼前,目前。 宋 朱敦儒 《好事近》詞:“受用現前活計,且行歌行樂。”《西遊補》第一回:“﹝ 行者 道﹞:‘ 老孫 只想後邊地獄,蚤忘記了現前地獄。’” 清 蔣士銓 《冬青樹·留營》:“獃子獃子,捨卻現前受用,要圖身後虛名。”
釋廣聞名句,觀音贊(聶府博以母在日所奉像請贊)名句
名句推薦
老去官仍舊,貧來口亦添
侯友彰《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