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思永齋》
全文:
齋堂一溪隔,其實近尺咫。
含經既臨諸,思永爰憩只。
檐檠亦流蘇,屏勝亦疊綺。
燈宵稔冉過,頓置風景美。
循名如責實,忸怩猶慚此。
詎惟慎身脩,絜矩治平理。
參考注釋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平理
謂公平處理;治理有序。《東觀漢記·劉祐傳》:“ 祐 到,摧其權強,平理寃結,政為 三河 表。”《南史·齊紀論》:“機事平理,職貢有恆,府藏內充,人鮮勞役。”《元典章·戶部五·民田》:“一切大小事務,從長區處,務要百姓安寧,庶事平理。”
評斷。《後漢書·魯恭傳》:“訟人 許伯 等爭田,累守令不能決, 恭 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元典章·朝綱一·庶務》:“官府大小公事,已有立定限程,民間詞訟尤當用心平理。”
乾隆名句,思永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