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張達的《雜言·其十》
全文:
五典系彝倫,降衷有恆性。
聖人日恭巳,命教先庶政。
欽哉司徒職,敷播始由敬。
振德時在寬,從容俾就正。
後來何苟簡,所好非所令。
三季嘅澆漓,黎民罔興行。
孰似返淳龐,遐遵有虞盛。
參考注釋
三季
(1).指 夏 、 商 、 周 三代的末期。《國語·晉語一》:“雖當三季之王,不亦可乎?” 韋昭 註:“季,末也。三季王, 桀 、 紂 、 幽王 也。”《漢書·敘傳下》:“三季之後,厥事放紛。” 顏師古 註:“三季, 三代 之末也。”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愚生三季後,慨然念 黃 虞 。”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十七:“三季淪 周赧 ,七雄滅 秦嬴 。” 清 方苞 《西鄰愍烈女》:“昔先王知民性……自三季以後,民抗敝以巧法。”
(2).指 春秋 魯昭公 時的 季孫氏 、 仲孫氏 、 叔孫氏 。《呂氏春秋·察微》:“以 魯國 恐不勝一 季 氏,況於三 季 同惡。”
澆漓
亦作“ 澆醨 ”。1.浮薄不厚。多用於指社會風氣。 南朝 齊 王融 《為竟陵王與劉虯書》:“淳清既辨,澆漓代襲。” 唐 張九齡 《敕歲初處分》:“政猶蹐駁,俗尚澆醨,當是為理之心未返於本耳。”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德濟齋夫子》:“人心為風俗之本,未有人心澆漓而風俗樸厚者。” 魯迅 《熱風·隨感錄五十八》:“慷慨激昂的人説:‘世道澆漓,人心不古,國粹將亡,此吾所為仰天扼腕切齒三嘆息者也!’”
(2).文風浮艷不實。《舊五代史·周書·馮道傳》:“ 道 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醨之態。”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殷文圭》:“ 唐 季,文體澆漓,才調荒穢。”
(3).酒味淡薄。亦借指薄酒。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泉》:“玉液是澆漓,金沙乃糟粕。”
黎民
庶民,人民
興行
(1).因受感發起而實行。《孝經·三才》:“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漢書·元帝紀》:“五年春三月,詔曰:‘蓋聞明王之治國也,明好惡而定去就,崇敬讓而民興行,故法設而民不犯,令施而民從。’”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君敦尚謙讓,俾民興行。”
(2).盛行;使之盛行。《續資治通鑑·宋真宗鹹平元年》:“上好儉則國有餘財,下不僭則家有餘資,自然廉讓興行,盜賊鮮少。” 魯迅 《花邊文學·法令和歌劇》:“既積無量之福,又極視聽之娛,現在未來,都有好處,這是向來興行佛事的號召的力量。”
張達名句,雜言·其十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