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八·秦吉了(哀冤民也)》
全文:
秦吉了,蓋如鸚鵡能言而不離。
飛鳥雖效人,言初不知人意。
豈有並通百鳥語之道,香山謂其弗達雞燕之苦於鳳凰,蓋有激於哀冤民,而為朝官者弗達之。
於其君君莫曉,雖然余有後言香山非朝官乎,豈可自解以非言職而視如藐拾遺補過之。
謂何余固不能無疑於此老,詩人托興比喻無不可以理論之。
鳥獸通人語及訴童僕善惡之事,皆屬怪誕不經鄰輕佻,向為雜說辨以詳茲不復雲文可考。
參考注釋
謂何
如何;為何。《詩·小雅·節南山》:“赫赫 師尹 ,不平謂何!” 鄭玄 箋:“謂何,猶云何也。”《史記·禮書》:“ 孝文 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張守節 正義:“是躬化節儉,謂何嫌耳,不須繁禮飾貌也。”《漢書·禮樂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觀是邪謂何?”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謂何,當如之何也。”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無疑
沒有可疑之處,表示非常肯定
確信無疑
於此
(1).在此。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順天道以殺伐,時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
(2).如此。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思計此變,無傷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還之。”
(3).至此;至今。 宋 蘇軾 《潮州修韓文公廟碑》:“獨 韓文公 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托興
借物寄託情趣。 明 劉基 《<犁眉公集>序》:“若夫優遊閒雅,托興微婉,而有以盡其自得之趣者。”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每蕊心有兩瓣相併,詞人托興曰比目、連理雲。”
比喻
一種修辭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類似特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
無不
沒有不;全是。《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序:“風雨晦明,無不從順。”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序》:“凡六經 孔子 之書,無不牽合其論,而上下其詞也。” 魯迅 《朝花夕拾·<狗·貓·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致,也無不令人心愛。”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夠
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漢· 賈誼《論積貯疏》
(2) 表示許可
現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壞;還好
她的英文還可以
(4) 很;厲害
這真閒得可以
理論
(1) 講理;計較
合他家裡理論
(2) 理睬
別理論他
(3) 處理
書札多,每日理論不下
乾隆名句,用白居易新樂府成五十章並效其四十八·秦吉了(哀冤民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