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王禎的《水柵》
全文:
山源洄洑溪澗空,兩岸對峙如崇墉。
傍田救旱無由供,上流作障憑地崇。
支分下灌畦磴重,臥邀沛澤真伏龍。
復有川水波濤洪,枚樁列植當要衝。
仍制石廩如合縱,要約中流無必東。
穿渠遠溉波溶溶,至今陸海稱秦中。
畎澮距川惟禹功,田間浚治方成農。
後世拒水能傍通,卻資沃灌開田封。
向來陂堨皆餘蹤,海內萬水空朝宗。
餘波儻使膏潤同,縱有湯旱無飢凶,坐令歲歲歌時豐。
富民有具今始逢,此柵功利將無窮。
參考注釋
石廩
山峰名。 衡山 五峰之一。因形似倉廩而得名。 唐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 紫蓋 連延接 天柱 , 石廩 騰擲堆 祝融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江南道十二·湘潭縣》:“ 衡山 石廩峰 最高,巨木千尋,蛟井連屬。”
合縱
又寫作“合從”。戰國時蘇秦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與秦國對抗的政策。南北為縱,東西為橫。參見“連橫”條
合縱於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與楚合縱。
合縱者為楚。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史記·魏公子列傳》
要約
(1).立盟;立約;約定。《史記·蘇秦列傳》:“要約曰:‘ 秦 攻 楚 , 齊 魏 各出鋭師以佐之。’”《舊唐書·崔胤傳》:“臣今見與 茂貞 要約,釋兩地猜嫌,早致萬乘歸京,以副八紘懇望。”《朱子語類》卷二二:“如今人與人要約,當於未言之前,先度其事之合義與不合義。”
(2).指契約、盟約。《明史·外國傳三·日本》:“ 宣德 初,申定要約,人毋過三百,舟毋過三艘。”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緬甸東北兩路地形考》:“ 緬 目 渺茫莫 報曰:‘願以兩軍適中地,築壇受要約。’”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三:“她便和 慧修 要約:不可在學校里看。”
(3).控制;約束。《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十二年》:“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 胡三省 註:“要約,猶約束也。” 清 唐甄 《潛書·尚治》:“廉恥之心亡,要約之意輕。”
(4).邀約;邀請。《續資治通鑑·宋仁宗皇佑四年》:“ 交趾 累移文乞會兵討賊,而朝廷久未報。觀其要約甚誠,縱未能滅賊,亦可使相離貳。”
(1).簡約洗鍊。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
(2).猶要緊。 宋 朱熹 《近思錄》卷三:“學者先須讀《語》《孟》,窮得《語》《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
中流
(1) 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間
大石當中流。——宋· 蘇軾《石鐘山記》
使船保持在中流駛行
(2) 江河的中段
長江中流
(3) 中等
無必
謂沒有成見。 宋 蘇軾 《鮮于侁左諫議大夫梁燾右諫議大夫制》:“朕之於事,無必無我,可則行之,否則更之。”
王禎名句,水柵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