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漸逵的《望羅浮和甘泉韻四首·其四》
全文:
衡陽不數祝融峰,勢接天門第幾重。
圖影漫尋途以失,青蒼凝望興偏濃。
欲從蝴蝶窺玄洞,喜有梅花認舊蹤。
記得石樓溪畔路,鐵橋橫處夾雙松。
參考注釋
記得
想得起來;沒有忘記
一切都還記得
石樓
(1).石牌坊。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淯水》:“水南道側有二石樓,相去六七丈,雙跱齊竦,高可丈七八,柱圓圍二丈有餘,石質青緑,光可以鑒。其上欒櫨承栱,雕簷四注,窮巧綺刻,妙絶人工。” 清 黃生 《義府》卷下:“墓上石樓,蓋即今石牌坊,又謂之牌樓。”
(2).石築的樓台。 唐 韋應物 《至西峰蘭若受田婦饋》詩:“聊登石樓憩,下觀潭中魚。” 宋 梅堯臣 《石樓》詩:“山腰古石樓,杳藹石梯上。”
溪畔
溪水邊。 唐 李山甫 《方乾隱居》詩:“溪畔印沙多鶴跡,檻前題竹有僧名。” 唐 羅隱 《夜泊義興戲呈邑宰》詩:“溪畔維舟問 戴星 ,此中三害有《圖經》。” 清 潘高 《憶幼子》詩:“隨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鐵橋
(1).用鋼鐵等建造的橋,多為通火車之用。
(2).指 廣東省 增城縣 東 羅浮山 中的石樑,望之如橋,因稱。 唐 曹唐 《送羽人王錫歸羅浮》詩:“石磴倚天行帶月, 鐵橋 通海入無塵。” 宋 蘇軾 《游羅浮山示兒子過》詩:“ 鐵橋 石柱 連空橫,杖藜欲趁飛猱輕。”自註:“山有 鐵橋 、 石柱 ,人罕至者。” 清 林則徐 《中秋飲沙角炮台眺月》詩:“ 鐵橋 石柱 我未到, 黃灣 胥口 先句留。”參閱 明 陳璉 《羅浮山志·洞天福地》。
(3).地名。在 雲南省 中甸縣 境。 唐 置鐵橋,跨 金沙江 ,以通 吐蕃 。 吐蕃 於此置 鐵橋城 ,為 吐蕃 十六城之一。《舊唐書·德宗紀下》:“﹝ 貞元 十年﹞ 南詔 異牟尋 攻收 吐蕃 鐵橋 已東城壘一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眾十萬口。”
王漸逵名句,望羅浮和甘泉韻四首·其四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