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虛受軒有會》
全文:
虛受所該多,不啻求言矣。
求言固綦要,更有要於此。
言者行之標,行者言之柢。
接物及應機,孰非受之理。
是惟一大公,不為私所使。
其受乃廓然,注之曰克己。
參考注釋
虛受
(1).虛心接受。語本《易·鹹》:“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孔穎達 疏:“君子以虛受人者,君子法此《鹹》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受納於物,無所棄遺。” 南朝 梁 沉約 《為南郡王侍皇太子釋奠宴》詩之二:“義重師匡,業貴虛受。”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規諫》:“﹝ 張玄素 謂 太宗 曰:﹞臣觀自古已來,未有如 隋 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向使君虛受於上,臣弼違於下,豈至於此。” 宋 范仲淹 《從諫如流賦》:“所以明虛受之功,所以得上善之旨。及霤之士,雖濡首而何傷;補袞之臣,思澣衣而可美。”
(2).謂無德才而接受官位。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夫論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畢命之臣也。故君無虛授,臣無虛受。虛授謂之謬舉,虛受謂之尸祿。”
不啻
(1)
不止;不只
工程所需,不啻萬金
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清·洪亮吉《治平篇》
(2)
如同
人民盼望解放軍,不啻大旱之望雲霓
雖連城拱壁不啻也。——《聊齋志異·促織》
(3)
不過
比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求言
指君主要求臣民上書言事。《清史稿·高宗紀一》:“上憂旱,申命求言,並飭九卿大臣體國盡職。”
乾隆名句,虛受軒有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