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王士禎的《紫柏山下謁留侯祠(相傳是辟穀處並祀黃石公赤松子)》
全文:
萬木蕭蕭風晝吹,深山忽見留侯祠。
清流白石閱今古,雪柏霜筠無歲時。
辟穀真從赤松隱,授書偶作帝王師。
也知烏喙逃勾踐,未屑鴟夷學子皮。
參考注釋
烏喙
(1).形容人之嘴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 越王 為人長頸烏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一本作“ 鳥喙 ”。《宋史·奸臣傳二·郭藥師》:“ 藥師 瞻視不常,趣向懷異,蜂目烏喙,怙寵恃功,逆節已萌,兇橫日甚。”
(2).因史載 越王 勾踐 烏喙,後世遂以烏喙指代 勾踐 。 閩 徐夤 《勾踐進西施賦》:“烏喙年年,誓啄 夫差 之肉; 稽山 日日,拜聽 范蠡 之言。” 明 高啟 《姑蘇懷古》詩:“烏喙計成楣柵至,蛾眉舞罷綺羅非。” 清 吳偉業 《謁范少伯祠》詩:“浪擲紅顏終是恨,拜辭烏喙待如何。卻嗟愛子猶難免,霸 越 平 吳 事總虛。”
(3).中藥附子的別稱。以其塊莖形似得名。《墨子·雜守》:“常令邊縣豫種畜芫、芸、烏喙,袾葉。”《急就篇》卷四:“烏喙附子椒芫華。” 顏師古 註:“烏喙,形似烏之觜也。” 宋 蘇軾 《蓋公堂記》:“懼而反之,則鍾乳、烏喙,雜然並進,而瘭疽癰疥眩瞀之狀,無所不至。”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二》:“ 布越 無所藉於 漢王 而 漢王 藉之,猶治病者之服烏喙、藜蘆也。”
勾踐
(?—前 465 年) 春秋時越王。後為吳王夫差所敗,困於會稽,屈辱於吳。乃用文種、范蠡為相,臥薪嘗膽,立志復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卒興兵滅掉了吳國,繼而北進,大會諸侯於徐州(山東滕縣南),成為春秋後期的霸主
鴟夷
(1).革囊。《戰國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聽乎 闔閭 ,故 吳王 遠跡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記·伍子胥列傳》:“ 吳王 聞之大怒,乃取 子胥 屍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取馬革為鴟夷。鴟夷,榼形。”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死忠》:“你一死之後,當取汝屍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吳 伍員 。 明 高啟 《行路難》詩之二:“ 鉤弋 死 雲陽 , 鴟夷 棄江沙。”
(3).指盛酒器。《藝文類聚》卷七二引 漢 揚雄 《酒賦》:“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 司馬光 《柳溪對雪》詩:“鴟夷賒美酒,油壁繫輕車。” 清 陳維崧 《滿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賦此詞》:“看鴟夷撲滿,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鴟夷子皮 。 唐 杜牧 《杜秋娘詩》:“ 西子 下 姑蘇 ,一軻逐 鴟夷 。” 馮集梧 註:“《史記·貨殖傳》: 范蠡 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易姓,適 齊 為 鴟夷子皮 。”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當年功業,空繫五湖船。” 郁達夫 《留別》詩之二:“ 鴟夷 應笑先生拙,難買輕舟泛五湖。”參見“ 鴟夷子皮 ”。
(5).拇指。行酒令的手勢。
子皮
鴟夷子皮 的省稱。 范蠡 之號。 春秋 時 楚 人,曾為 越 大夫,助 越 滅 吳 。後至 陶 經商致富,又稱 陶朱公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齊 ,變姓名,自謂 鴟夷子皮 。” 金 李純甫 《畫兔》詩:“ 子皮 今尚在,遺像豈 陶朱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泛湖》:“從今號 子皮 ,今來古往不許外人知。”
王士禎名句,紫柏山下謁留侯祠(相傳是辟穀處並祀黃石公赤松子)名句
名句推薦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