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釋德洪的《金華超不群用前韻作詩見贈亦和三首超不群剪髮參黃檗·其三》
全文:
赤河沙泉自吞吐,北崦疏鍾答南塢。
憑欄試誦鵬鳥文,洛陽少年亦翹楚。
當時七國犯謀議,睢陽不復聞鼙鼓。
時更事往空流水,豪魂英魄知何處。
金華衲子如玉清,溫粹愈恭如履虎。
明章秀句出倉卒,慷慨山川吊前古。
篇篇秀髮春欲釅,便疑造化毫端住。
不須眾口誇晝公,苕溪君作中興祖。
參考注釋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眾口
(1).眾人的言論;輿論。《戰國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無翼而飛。”《漢書·劉向傳》:“上內重 堪 ,又患眾口之寖潤,無所取信。”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調,只恐怕昔富今貧眾口嘲。”
(2).眾人之口。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上:“各該官軍家丁眾口齊稱,先年撫、道不扣糧餉,撫養軍民。”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為 東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為 西苕 。兩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淺 兩湖口注入 太湖 。夾岸多苕,秋後花飄水上如飛雪,故名。 唐 羅隱 《寄第五尊師》詩:“ 苕溪 煙月久因循,野鶴衣製獨繭綸。”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詩:“試選 苕溪 最深處,仍呼我輩不羈人。” 宋 張元乾 《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詞:“喚取 謫仙 平章看,過 苕溪 ,尚許垂綸否。”
中興
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
國家中興
中興機會。——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釋德洪名句,金華超不群用前韻作詩見贈亦和三首超不群剪髮參黃檗·其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