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傅寅禹貢說斷六韻》
全文:
指南向已題毛晃,說斷茲當屬傅寅。
五服九州辨貢賦,三江四海析涯垠。
積年累月而窮究,繼晷㷊膏亦苦辛。
代易時陳因失舊,定訛補闕為完新。
祇台妄以知德先,紛彼奚辭注語頻。
更有諸家難著筆,流沙今越海西濱。
參考注釋
代易
更替;輪流。《新唐書·杜兼傳》:“ 德宗 既厭兵,大抵刺史重代易,至歷年不徙。” 宋 曾鞏 《請改官制前預令諸司次比整齊架閣版籍等事札子》:“臣切恐施行之際,新舊代易之初,庶工之間,或吏屬因循,或簿書緣絶,其於督察漏略,檢防散逸,彌綸之體,不可不早有飭戒。”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敘》:“德懷二三之臣,負眾自用,令之不從、召之不至者尚數十,皆束衽來庭,代易奔走,如水湊下。”
陳因
猶言陳陳相因。《帶經堂詩話》卷二“ 竟陵 鍾伯敬 集中《早朝》詩一聯云:‘殘雪在簾如落月,輕煙半樹信柔風。’閲之不覺失笑” 清 張宗柟 按:“‘殘雪’一聯,若作早春即景詩,亦不失為秀句。渠意在屏絶陳因,竝欲掃卻‘銀燭朝天’等作,而不覺自墮鬼趣耳。”
失舊
忘卻故舊情分。《後漢書·朱穆傳》:“昔在 仲尼 不失舊於 原壤 , 楚嚴 不忍章於絶纓。”
補闕
(1).匡補君王的缺失。《左傳·襄公元年》:“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杜預 註:“闕,猶過也。”《後漢書·胡廣傳》:“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闕之益。”《明史·孫磐傳》:“請定建言者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彈權貴者;其次,揚清激濁,能補闕拾遺。”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一:“且使外廷共見共聞,則懷忠抱義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補闕拾遺,隨時論捄。”
(2).引申為彌補缺漏。 吳格 《<詩三家義集疏>點校說明》:“搜殘補闕,網羅遺佚,為後人提供迄今最完備之三家《詩》讀本。”
(3).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掌供奉諷諫。 北宋 時改為司諫。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設定,均隨設隨罷。《新唐書·儀衛志》:“左補闕一人在左,右補闕一人在右。”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監察為合口椒,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乾隆名句,題傅寅禹貢說斷六韻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