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吳時來的《火煙石》
全文:
火煙隔江雙巨石,拾仞壁立江之側。
何處漁翁來收釣,舉刀砍水水為赤。
刀尖初刺岩石裂,刀背才翻江水咽。
至今岩石如紙平,揮毫我欲灑滄瀛。
摩崖不借魯公筆,跪石恐為蟠溪吟。
憶昨蹩躄生煩憂,每望滄海登高丘。
橫河跨海徒夢想,十洲三神難竟游。
即今系舸且浮沉,坐向岩頭招白鷗。
白鷗問我誰氏子,豈亦呂梁觀水者。
銅柱燕然各有投,何如散發弄扁舟。
參考注釋
銅柱
(1).銅製的支撐建築物的柱子。《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栢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明 何景明 《易水行》:“手持匕首摘銅柱,事已不成空駡倨。”《新民晚報》1990.8.5:“白玉般的礎石上聳立著粗大的銅柱。”
(2).神話傳說中的天柱。《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之山 ,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3).銅製的作為邊界標誌的界樁。《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 援 到 交阯 ,立銅柱,為 漢 之極界也。” 唐 張渭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詩:“銅柱朱崖道路難, 伏波 橫海舊登壇。”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馬氏銅柱有三》:“ 馬援 所立銅柱在 林邑國 ……此 漢 時所立銅柱在 交趾 者也; 馬總 為 安南 都護,建二銅柱於 漢 故處,劖著 唐 德,兼以明 伏波 之裔,此 唐 時所立銅柱亦在 交阯 者也; 五代 史 馬希范 攻 溪州 蠻,降之,乃立銅柱為表,命學士 李皋 銘之,此 五代 時所立銅柱在 五溪 者也。”
燕然
(1).古山名。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國 境內的 杭愛山 。 東漢 永元 元年,車騎將軍 竇憲 領兵出塞,大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記 漢 威德。見《後漢書·竇憲傳》。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序》:“遂踰 涿邪 ,跨 安侯 ,乘 燕然 ,躡 冒頓 之區落,焚 老上 之 龍庭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若 班固 燕然 之勒, 張昶 華陰 之碣,序亦盛矣。”
(2).泛指邊塞。詩文中敘建立邊功時,常引用之。 南朝 宋 何承天 《安邊論》:“比及十載,民知義方。然後簡將授奇,揚旌 雲 朔 ……銘功於 燕然 之阿,饗徒於 金微 之曲。” 唐 李嶠 《餞薛大夫護邊》詩:“佇見 燕然 上,抽毫頌武功。” 宋 范仲淹 《漁家傲·秋思》詞:“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 未勒歸無計。” 明 汪廷訥 《種玉記·閫命》:“桓桓大將操兵柄,管此去單于繫頸,馬到處 燕然 勒名。”
(3).指 漢 班固 所撰《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詩文。 唐 竇鞏 《經竇車騎故城》詩:“荒陂古堞欲千年,名振圖書劍在泉。今日諸孫拜墳樹,愧無文字續《燕然》。”
(4).古地名。《舊唐書·回紇傳》:“﹝ 貞觀 中﹞以 多覽 為 燕然府 , 僕骨 為 金微府 ……於故 單于臺 置 燕然都護府 統之,以導賓貢。”參閱《文獻通考·四裔二四》。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散發
(1) 分散發出
散發調查表
(2) 釋放出某種東西
散發一股臭氣
(3) 披散著頭髮,指解冠隱居
散發絕世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吳時來名句,火煙石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