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聲顧態神猶動,巫峽荊台別通夢

李應徵 《薛素臨趙承旨吹簫美人圖歌(有引)》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應徵的《薛素臨趙承旨吹*簫美人圖歌(有引)》

全文:
吳興王孫筆楚楚,丹青貌得吹*簫女。
宛轉如疑咽素秋,月白宵寒鳳飛去。
題識猶存學士名,數行頗得臨池趣。
誰人書畫兼擅場,誰同趙宋稱雁行。
河東佳人小字素,妙曲曾將鳳簫度。
麗情秀壓錦江濤,霞箋色奪芙蓉露。
標韻俱從指下生,妖妍獨向毫端吐。
吳興得似未得真,佳人貌畫兼貌身。
含嬌轉盼邀鳳史,有聲無聲皆入神。
此時珠簾散華燭,此時紫簫奏新曲。
月痕依微脫口朱,星月參差動纖玉。
朱唇乍啟梁塵空,玉指頻弄蘭心通。
祗覺春風生合坐,忽移形影向圖中。
圖中坐上宛相肖,嬴女卻對秦宮照。
天籟俄分倚獨鳴,清音倏斷迷雙笑。
獨鳴雙笑兩依稀,只今化作彩雲飛。
驟然顧態猶疑是,睹久尋聲始覺非。
尋聲顧態神猶動,巫峽荊台別通夢
風前屢誤拂書蠅,月下初聞罷簫鳳。
簫聲只隔鴛央水,鳳吹蛾眉呼欲起。
司馬青衫濕盡無,春蘭寂寞秋風裡。

李應徵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尋聲

(1).隨聲;緊接別人的聲音。《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令發之日,下之應也,猶響尋聲耳。”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上嘗問曰:‘此胡腹中何物,其大如是。’ 祿山 尋聲應曰:‘腹中更無他物,惟赤心爾。’”

(2).循著聲音;尋找發聲之處。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尋聲漸漸的尋到 趙太爺 的內院裡。”

巫峽

(1). 長江三峽 之一。一稱 大峽 。西起 四川省 巫山縣 大溪 ,東至 湖北省 巴東縣 官渡口 。因 巫山 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 巫峽 ,蓋因山為名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絶。故漁者歌曰:‘ 巴 東 三峽 巫峽 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唐 楊炯 《巫峽》詩:“ 三峽 七百里,惟言 巫峽 長。” 宋 蘇軾 《巫山》詩:“ 瞿塘 迤邐盡, 巫峽 崢嶸起。” 郭沫若 《月蝕》:“ 巫峽 中的奇景,恐怕是全世界中所沒有的。”

(2). 戰國 宋玉 《高唐賦》記 楚襄王 游 雲夢 台館,有 楚懷王 夢與 巫山 神女相會的故事,後遂以“巫峽”稱男女幽會之事。 唐昭宗 《巫山一段雲》詞:“冰眸蓮臉見長新, 巫峽 更何人。” 宋 陳德武 《玉蝴蝶·雨中對紫薇》詞:“夢回 巫峽 ,春在瑤池。”《宦海》第十五回:“﹝ 木觀察 ﹞雖然丁了艱,卻不肯守著居喪的禮節,在那寢苫枕塊的時候,還要尋那 陽臺 巫峽 的風流。”參見“ 巫山 ”。

荊台

古 楚國 著名高台。故址在今 湖北省 監利縣 北。 漢 劉向 《說苑·正諫》:“ 楚昭王 欲之 荊臺 游, 司馬子綦 進諫曰:‘ 荊臺 之游,左 洞庭 之波,右 彭蠡 之水,南望 獵山 ,下臨 方淮 ,其地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游者盡以亡國,願大王勿往游焉。’” 漢 邊讓 《章華賦》:“ 楚靈王 既游 雲夢 之澤,息於 荊臺 之上……顧謂左史 倚相 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

通夢

猶託夢。《醒世恆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吾想神女能通夢 楚王 ,況我同是女流,豈不託我一夢。”

李應徵名句,薛素臨趙承旨吹簫美人圖歌(有引)名句

詩詞推薦

尋聲顧態神猶動,巫峽荊台別通夢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