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十三·周成王》
全文:
篤周祐,密侵阮。
殷商旅,倒戈返。
文武基,成王振。
民於近,佞於遠。
冠之頌,雍辭展。
左右孰,充弼蹇。
前後孰,道承善。
作無逸,周公進。
用訓王,諄繾綣。
曰負扆,曰補袞。
制禮樂,斯為本。
知艱難,慎旦晚。
稱守成,王辟閫。
參考注釋
負扆
亦作“ 負依 ”。背靠屏風。指皇帝臨朝聽政。《荀子·正論》:“居則設張容負依而坐。” 楊倞 註:“戶牖之間謂之依,亦作扆,扆、依音同。”《淮南子·氾論訓》:“ 周公 繼 文王 之業,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政,平夷狄之亂,誅 管 蔡 之罪,負扆而朝諸侯。” 高誘 註:“負,背也。扆,戶牖之間。言南面也。” 唐 白居易 《采詩官》詩:“一人負扆常端默,百辟入門兩自媚。” 章炳麟 《秦政記》:“ 秦皇 負扆以斷天下,而子弟為庶人。”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乾隆名句,全韻詩上去入聲七十六首·其十三·周成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