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應居仁的《送舅氏楚山樂教授之金陵謁燮御史》
全文:
金陵形勝壓江淮,舅氏斯行亦快哉。
況有故人驄馬客,能無新句鳳凰台。
風高廌剡天邊去,雲擁除書日下來。
遙想歸帆應快意,江頭千樹發寒梅。
參考注釋
金陵
(1).古邑名。今 南京市 的別稱。 戰國 楚威王 七年(公元前333年)滅 越 後在今 南京市 清涼山 ( 石城山 )設 金陵邑 。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入朝曲》:“ 江 南佳麗地, 金陵 帝王州。”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別范宣》:“ 金陵 昔時何壯哉!,席捲英豪天下來。”
(2).中晚 唐 人常以指 潤州 (今 江蘇省 鎮江市 )。 唐 李紳 《宿瓜州》詩:“煙昏水郭津亭晚,迴望 金陵 若動搖。” 唐 杜牧 《杜秋娘》詩序:“ 杜秋 , 金陵 女也。” 馮集梧 註:“…… 唐 人謂 京口 亦曰 金陵 。” 宋 王楙 《野客叢書·北固甘羅》:“ 趙璘 《因話録》言 李勉 至 金陵 ,屢讚 招隱寺 標緻。蓋時人稱 京口 亦曰 金陵 。”
(3). 北魏 拓跋珪 陵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故 盛樂城 西北。《魏書·太祖紀》:“ 永興 二年九月甲寅,上諡 宣武皇帝 ,葬於 盛樂 金陵 。”
(4).指 四川 銅陵山 。 唐 王勃 《為人與蜀城父老書》:“山分玉字,水向 金陵 。” 蔣清翊 注引《後漢書·公孫述傳》註:“ 蜀 有 銅陵山 。”
形勝
(1).謂地理位置優越,地勢險要。《荀子·強國》:“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 之險,縣隔千里。”《周書·齊煬王憲傳》:“初,平 蜀 之後, 太祖 以其形勝之地,不欲使宿將居之。”
(2).指險要之地。《魏書·楊侃傳》:“ 白捺 小城,本非形勝。”《明史·太祖紀一》:“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 郭孝成 《陝西光復記》:“ 秦 隴 據天下之上游,佔西北之形勝。”
(3).謂山川壯美。《魏書·馮亮傳》:“ 世宗 給其工力,令與沙門統 僧暹 、 河南 尹 甄琛 等,周視 崧高 形勝之處,遂造 閒居 佛寺。” 唐 高適 《觀宓子賤神祠碑》詩:“形勝駐羣目,堅貞指蒼穹。”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軼聞·鬼神默護吉埌》:“ 吳塘山 濱臨 太湖 ,兩峰夾峙,為吾 錫 形勝之地。” 陳毅 《廣東》詩:“ 百粵 自來形勝地,人民建設更生光。”
(4).指山川壯美之地。《舊唐書·司馬承禎傳》:“ 玄宗 令 承禎 於 王屋山 自選形勝,置壇室以居焉。”
(5).謂利用有利的形勢制勝。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奇正》:“戰者,以形相勝者也。形莫不可以勝,而莫知其所以勝之形。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
江淮
(1). 長江 和 淮河 。《左傳·哀公九年》:“秋, 吳 城 邗 ,溝通 江 淮 。”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 江 淮 之南,其民好殘; 漳 汝 之間,其民好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銀杏》:“ 江 淮 間一御史疏陳水患。”
(2).泛指 長江 與 淮河 之間的地區。《後漢書·周榮傳》:“ 榮 , 江 淮 孤生,蒙先帝大恩,以歷宰二城。” 明 《端午食賜粽有感》詩:“東南米價高如玉, 江 淮 餓莩千家哭。” 清 鈕琇 《觚賸·舊雷有聲》:“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 粵 中則不特與朔方絶異,即較之 江 淮 ,亦甚懸殊。”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一:“如今捻軍兵分東西,追剿各軍愈追愈遠愈加勞苦,而出自 江 淮 的餉源卻愈益短絀難辦。”
(3).特指今 江西省 鄱陽湖 一帶。《史記·五帝本紀》:“ 三苗 在 江淮 、 荊州 數為亂。” 張守節 正義:“淮,讀曰匯,音胡罪反,今 彭蠡湖 也。”
舅氏
即舅父。《詩·秦風·渭陽序》:“我見舅氏,如母存焉。” 孔穎達 疏:“謂舅為氏者,以舅之與甥氏姓必異,故書傳通謂為舅氏。”《國語·晉語四》:“所不與舅氏同心也,有如 河 水。”參見“ 舅父 ”。
應居仁名句,送舅氏楚山樂教授之金陵謁燮御史名句
名句推薦
休把庭華類此身,庭華落後更逢春
釋宗密《偈》
詩詞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