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祁順的《寫懷》
全文:
世故人情不易猜,潛鱗何日起風雷。
東西塗抹心猶壯,日月居諸老漸來。
直道未應終忤世,清朝誰信有遺才。
秋光併入黃花圃,晚節寒香取次開。
參考注釋
直道
(1).古道路名。(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百一十二年)命 蒙恬 開築,北起 九原 (今 內蒙古 包頭市 西北),南至 雲陽 (今 陝西 淳化 西北),是聯結 關中 平原與 河套 地區的主要通道。《史記·蒙恬列傳論》:“吾適北邊,自 直道 歸,行觀 蒙恬 所為 秦 築 長城 亭障,塹山堙谷,通 直道 ,固輕百姓力矣。”《新民晚報》1984.6.8:“‘ 秦始皇 直道 ’原來是一條專供軍隊大規模進攻的寬闊大道……全長一千四百里。由於是‘直道’,因此遇山開山,遇溝填溝,工程十分浩大。”
(2).泛指直的路。《北史·張衡傳》:“帝上 太行 ,開直道九十里,以抵其宅。”《魏書·太祖紀》:“車駕將北還,發卒萬人治直道。”
(3).猶正道。指確當的道理、準則。《禮記·雜記》:“其餘則直道而行之是也。”《韓非子·三守》:“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唐 呂岩 《促拍滿路花》詞:“是非海里,直道作人難。”《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二:“﹝ 朱熹 ﹞慨然嘆息道:‘看此世界,直道終不可行!’”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五:“‘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是直道。”
未應
(1).猶不須。 宋 王安石 《評定試卷》詩:“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 宋 陸游 《遣興》詩:“老去可憐風味在,未應山海混漁樵。”
(2).猶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園吟》:“ 東山 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宋 張綱 《臨江仙》詞:“年方強仕未應遲。高風輕借便,一鶚看橫飛。”
(3).猶不曾。 唐 李白 《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唐 王維 《聽宮鶯》詩:“遊子未應返,為此始思鄉。” 宋 蔡伸 《念奴嬌》詞:“雲浪鱗鱗,蘭舟泛泛,共載一輪月。五湖當日,未應此段奇絶。”
(4).不應當。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四:“晨興步庭除,足弱幾不持;論年未應爾,胡為遽如斯?”
清朝
清晨。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七八:“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崗。” 宋 蘇轍 《僧伽塔》詩:“方丈近聞延老宿,清朝留客語逡巡。” 明 唐寅 《白髮》詩:“清朝攬明鏡,元首有華絲。”
清明的朝廷。《後漢書·列女傳·班昭》:“吾性疏頑,教道無素,恆恐 子穀 負辱清朝。” 唐 羅隱 《中元甲子以辛丑駕幸蜀》詩之二:“敢恨甲兵為棄物,所嗟流品誤清朝。” 宋 蘇軾 《故李承之待制之六丈輓詞》:“清朝竟不用,白首仍憂時。” 明 劉基 《擬連珠》之六八:“舞法之吏,不樂清朝。”
遺才
(1).謂薦舉、科舉遺漏人才;埋沒人才。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舉不遺才,進各異方。” 唐 賈島 《送沉秀才下第東歸》詩:“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誰遣文章太驚俗,何緣場屋不遺才。”
(2).未被發現或未受重視的人才。《晉書·忠義傳·嵇紹》:“尚書左僕射 裴頠 亦深器之,每曰:‘使 延祖 為吏部尚書,可使天下無復遺才矣。’” 唐 梁鍠 《天長節》詩:“願持金殿鏡,處處照遺才。” 宋 蘇軾 《薦布衣陳師道狀》:“﹝ 陳師道 ﹞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若將終身,苟非其人,義不往見,過壯未仕,實為遺才。”《宋史·選舉志一》:“是年及 端拱 初,禮部試已,帝慮有遺才,取不中格者再試之,於是由再試得官者數百人。”
(3).秀才參加鄉試,先要經過學道的科考錄送,臨時添補核准的,稱為“遺才”。《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雖然免禍,卻不放他科舉,直至臨場, 曹公 再三苦求,附一名於遺才之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娘》:“明年,學使科試士,而公適薨, 桯 縗哀如子,未得與試。既離苫塊, 四娘 贈以金,使趨入遺才籍。”
祁順名句,寫懷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