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題唐寅品茶圖》
全文:
游山返蹕入山門,小憩溪堂俯水源。
名跡餘箋聊補空,再來擱筆合忘言。
參考注釋
補空
(1).填補空白之處。 宋 歐陽修 《夏日學書說》:“ 嘉祐 七年正月九日補空。”
(2).填補空缺。閩劇《煉印》第二場:“這按院的任空著,我跟你一起去補空,為 文溪明 、 楊振達 辨冤,也替眾百姓做點事情。”
再來
(1).再一次來。《史記·淮陰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一切都是一年前見她時的光景,而她的窗下不放著糖匣,我是成了再來的 丁令威 了。”
(2).謂連續的動作或事。如:再來一盤棋。再來一碗湯。
擱筆
放下筆;停筆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林覺民《與妻書》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乾隆名句,題唐寅品茶圖名句
名句推薦
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適。
呂不韋《呂氏春秋·覽·離俗覽》披襟卻帶煙霞氣,選韻渾忘簿領身
陳三立《次韻答德清知事袁潛修袁為湘潭人其縣醬油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