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胡安國的《重過丫頭岩思先大夫·其一》
全文:
道旁山色古猶今,綠鬢偏驚白髮侵。
回想臨岐分袂處,更誰能會此時心。
參考注釋
回想
回憶,想過去的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此刻回想起來,那一班取中的人,將來做了官,也是和我一樣。” 郭沫若 《歧路》:“過往十年的回想把他運回了寓所。”
回想;回憶。《石點頭·郭挺之榜前認子》:“此人見相士説得鑿鑿有據,只得低頭迴想。” 清 蔣士銓 《臨川夢·續夢》:“漫迴想,二十年南柯印箱。”
臨岐
亦作“ 臨歧 ”。本為面臨歧路,後亦用為贈別之辭。《文選·鮑照<舞鶴賦>》:“指會規翔,臨岐矩步。” 李善 註:“岐,岐路也。” 唐 杜甫 《送李校書》詩:“臨岐意頗切,對酒不能喫。” 宋 范成大 《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余作詩以別》:“臨岐心曲兩茫然,但祝頻書無別語。”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三折:“自執手臨岐,空留下這場憔悴,想人生最苦別離。” 清 顧炎武 《酬李處士因篤》詩:“泚筆作長歌,臨歧為余貺。” 郁達夫 《別掌書某君》詩:“這我新詩錦不如,臨歧叩馬請回車。”
分袂
離別。 晉 乾寶 《秦女賣枕記》:“﹝ 秦女 ﹞取金枕一枚,與 度 ( 孫道度 )為信,乃分袂泣別。” 唐 李山甫 《別楊秀才》詩:“如何又分袂,難話別離情。”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早食後,與送客出寺,至 慈姥巖 前徘徊,皆不忍分袂。” 孫中山 《倫敦被難記》:“ 康 孟 二君為予往來奔走營救,至是晚(即星期日)下午七點鐘時,始各分袂。”
此時
這時候。《後漢書·劉玄傳》:“﹝ 韓夫人 ﹞輒怒曰:‘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記》:“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此時已經四更天光景了。”
胡安國名句,重過丫頭岩思先大夫·其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