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徐孜的《寓興(甲午五月厄途中作)》
全文:
指繁食眾苦在陳,兀坐無言眼相對。
誰家有粟其肯輸,誰家有金其肯貸。
怪彼不耕食有餘,不蠶而衣縱其愛。
君子道窮厄此時,寂坐山中誰盼睞。
何如亂世一身輕,甘向山中採薇菜。
介然有守俗不移,所謂固窮在我輩。
佃家圭撮訪秋收,兒女啼飢那忍奈。
呼童相與急取回,途憂軍旅尋舟載。
漁翁少室索價高,十千載得四布袋。
欣然泊岸日銜山,忽爾風雲生晝晦。
山庵尚遠苦無人,仆愁索去心生悖。
嗟我自負任重難,撲摗山溪行復退。
也須弩力徐徐行,汗雨如流生感慨。
當年父母過愛憐,今日無能徒後悔。
夜深到家氣力微,坐久方能言大槩。
不堪雙足筋骨疼,皮破兩肩痛連背。
兒曹悟此當自警,讀書還可學耕耒。
辛苦不怨望太平,官清蘇民樂昭代。
方今天子聖明君,雨順風調歸鼎鼐。
今年莫似去年乾,夜雨田疇又滂沛。
參考注釋
漁翁
老漁人。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七:“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水滸傳》第一○三回:“五個人一徑搖到那打魚船邊, 李俊 問道:‘漁翁,有大鯉魚嗎?’” 劉半農 《游香山紀事詩》之六:“網畔一漁翁,閒取黃煙吸。”
索價
討價。一般指賣主提出售價。亦用以比喻謀求名位。 唐 韓愈 《寄盧仝》詩:“ 少室山人 索價高,兩以諫官徵不起。”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二:“若 頤 ( 程頤 )者,特以迂闊之學,邀君索價而已。” 元 吳弘道 《金字經》曲:“夢中 邯鄲 道,又來走這遭。須不是山人索價高。嘲,虛名無處逃。”《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衛朝奉 見頭次索價太多,故作難色。” 徐遲 《火中的鳳凰》五:“書在一個書商處,三十二冊索價一千元。”
十千
一萬。極言其多。《詩·小雅·甫田》:“倬彼甫田,歲取十千。” 朱熹 集傳:“十千,謂一成之田。地方十里,為九萬畝,而以其萬畝為公田。”此指萬畝。《詩·周頌·噫嘻》:“駿發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 朱熹 集傳:“萬人為耦而並耕也。”此指萬人。 三國 魏 曹植 《名都篇》詩:“我歸宴 平樂 ,美酒斗十千。” 唐 王維 《少年行》之一:“ 新豐 美酒斗十千, 鹹陽 遊俠多少年。” 元 張翥 《臘月飲趙氏亭》詩:“賸買十千 燕市 酒,閒聽二八 越孃 歌。”此皆指萬錢。
布袋
(1).布制的袋子。《隋書·食貨志》:“有司嘗進乾薑,以布袋貯之。”
(2).指招贅的女婿。或以為“補代”的音訛。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世號贅壻為布袋,多不曉其義。如入布袋,氣不得出。頃附舟入 浙 ,有一同舟者號 李布袋 。篙人問其徒云:‘如何入舍壻謂之布袋?’眾無語。忽一人曰:‘語訛也,謂之補代。人家有女無子,恐世代自此絶,不肯嫁出,招壻以補其世代爾。’此言絶有理。”一說作“布代”。參見“ 布代 ”。
徐孜名句,寓興(甲午五月厄途中作)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