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

方回寒熱不調病一月余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方回的《寒熱不調病一月余》

全文:
不肯中和按故常,膈痰鼻涕更頭瘍。
塵飛泥涴三春盡,熱熯寒僵一月強。
乍把酒杯嫌藥氣,屢翻詩卷寫醫方。
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

方回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方回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書法作品欣賞
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端午

(1).農曆五月初五日。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亦以紀念相傳於是日自沉 汩羅江 的古代愛國詩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賽龍舟等風俗。《初學記》卷四引 晉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五花絲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羅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棟葉五色絲,皆 汨羅 遺風也。” 南朝 梁 宗懍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清 趙翼 《陔餘叢考·端午》:“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午日,《後漢書·郎顗傳》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論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時鑄陽燧’,是午節宜用午日或丙日,後世專用五日,亦誤。按《周官·壺涿氏》‘午貫象齒’ 鄭 註:‘午故書為五’,然則午五本通用……後世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午五相通之誤。”

(2).泛指農曆每月初五日。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 張説 《上大衍曆序》云:‘謹以 開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類表》有 宋璟 《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綿衣

亦作“緜衣”。1.內裝絲綿的衣服。 宋 無名氏 《釋常談·挾纊》:“著緜衣,謂之挾纊。”

(2).指裝棉絮的衣服。綿,通“ 棉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一陣西風,正從門圈子裡刮來,身上又無綿衣,肚中又餓,颳起一身鷄皮栗子,把不住的寒顫。”

未可

不可

方回名句,寒熱不調病一月余名句

詩詞推薦

  • 阮郎歸(茶詞)

    黃庭堅宋代〕摘山初制小龍團。色和香味全。碾聲初斷夜將闌。烹時鶴避煙。消滯思,解塵煩。金甌雪浪翻。只愁啜罷水流天。
    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 詩詞名句
  • 紫花兒序

    王實甫元代〕也不學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
  • 侍宴莎冊宮應制得情字

    許敬宗唐代〕三星希曙景,萬騎翊天行。葆羽翻風隊,騰吹掩山楹。暖日晨光淺,飛煙旦彩輕。塞寒桃變色,冰斷箭流聲。漸奏
  • 送處道

    李石宋代〕上馬挑書束破裘,宦情薄處不宜秋。二年拄笏山雖好,十舍浣花江合流。此處移文尋舊社,尚因奇字憶方舟。西川
  • 朝中措(飲餞元齡諸公席上戲作)

    佚名宋代〕鄖城清勝壓湖湘。人物鎮相望。秀氣誰符楚澤,建安諸子文章。東風得意, * 穩,好去騰驤。要識登科次第,
  • 次韻寄檢討

    林敏修宋代〕濟北淮南夢到稀,牢愁猶賴酒來微。欲知飯顆詩人瘦,政憶長須主簿肥。應世君方持手板,畏人我已著山衣。春來
  • 送何道夫秘監守潼川

    樓鑰宋代〕妙齡冠蜀士,名聲振王畿。晚隨召節來,天朝增羽儀。我昔倅丹丘,鹿侯掛冠歸。群公俱祖送,見公四三詩。頗恨
  • 留題雲門山雍熙院

    謝景溫宋代〕耶溪欲盡山轉青,中有三寺山為屏。秦峰表里植蒼翠,仰視萬木相崢嶸。雪霜洗盡塵土跡,龍蛇蟄處煙氛生。我攜
  • 與鄂州都統張提刑

    楊冠卿宋代〕貔虎雲屯細柳營,旌旗號令轉精明。人言郤轂詩書帥,自有孫卿仁義兵。關塞金湯今奠枕,江淮草木舊知名。家聲
  • 丹陽二首·其一

    王士禎清代〕夜火丹陽郭,移舟暫解維。川塗紛雨雪,彌望遠淒其。戍鼓蘭陵鎮,荒煙葛令祠。五湖行漸近,杳杳欲何之。
年年憶得古人語,端午綿衣未可藏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