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韓維的《和吳九王二十八雪詩》
全文:
方冬氣潛溫,得晚陰始重。
狂隨風力翻,怒若雲面涌。
中微玉霏屑,後盛毛紛氄。
寒光動城闕,甘滋入田壟。
鵬騫海水飛,驥憤鹽車覂。
索樓巧作層,覆道高城甬。
群方破昏霧,萬物被光寵。
塗歌涵太和,送賀仰高拱。
判官坐丞華,賦詩掩垂隴。
貂裘擁宵談,金杯落晨捧。
此興吾不薄,君門旦當踵。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塗歌
行人於途中唱的歌謠。 唐 崔令欽 《<教坊記>序》:“ 晉氏 兆亂,塗歌是作;終被諸管絃,載在樂府。”參見“ 塗歌里抃 ”。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仰高
(1).謂仰慕高尚的德行。語本《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漢 班昭 《東征賦》:“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 宋 曾鞏 《與定州韓相公啟》:“雖未得就諸生之列,請益於詩書;猶足以聞長者之風,仰高於道誼。”
(2).猶高攀。指與地位高於自己的人結交或聯姻。《西遊記》第六*四回:“ 杏仙 盡有仰高之情,聖僧豈無俯就之急?如不見憐,是不知趣了也。”
韓維名句,和吳九王二十八雪詩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