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山霍山大滌山,天柱插雲人莫企

何洞清大滌洞天留題

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何洞清的《大滌洞天留題》

全文:
落魄人間成謾老,足繭胼胝要聞道。
掉頭不向聲利場,飄飄迥出風塵表。
嗟嗟事事不愜懷,卻喜因緣飽幽討。
登太華兮濯滄浪,雲夢湫隘魯邾小。
既不責人求諸己,自信玄門窮妙理。
虛室生白悟名言,坐見吉祥來止止。
箇中端的合乾坤,幾道致柔若諸水。
要須萬里可參同,坐斷孤峰空棄鄙。
潛山霍山大滌山,天柱插雲人莫企
痴狂取笑誰氏子,不以生生而死死。
自知蹤跡類閭丘,君家可是留前軌。
枯藤擬待掛休休,莫使風雷暗催徒。

何洞清詩詞大全

名句書法欣賞

何洞清潛山霍山大滌山,天柱插雲人莫企書法作品欣賞
潛山霍山大滌山,天柱插雲人莫企書法作品

參考注釋

霍山

(1).在 山西省 霍縣 東南。《周禮·夏官·職方氏》:“ 河 內曰 冀州 ,其山鎮曰 霍山 。” 鄭玄 註:“ 霍山 在 彘陽 。”按 彘陽 後漢 時改 永安縣 ,即今 山西省 霍縣 。

(2). 安徽 天柱山 的別名。在 安徽省 潛山縣 。 漢武帝 以 衡山 遼曠,移岳祠於 天柱山 ,以後俗人呼之為南嶽,故又名 天柱山 為 霍山 。《漢書·武帝紀》“登 灊 天柱山 ” 唐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灊音若潛,南嶽 霍山 在 灊 , 灊 ,縣名,屬 廬江 。’ 文穎 曰:‘ 天柱山 在 灊縣 南,有祠。’”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禹江山水澤地所在》:“ 霍山 為南嶽,在 廬江 灊縣 西南, 天柱山 也。”

(3).在今 廣東省 龍川縣 東北。傳說 秦 時有 霍龍 避亂隱居於此,遇真人給他金液還生丹,功成仙去。後人因以霍名山。 宋 蘇軾 《江漲用過韻》:“已連漲海白,尚帶 霍山 緑。” 王文誥 輯注引 查慎行 曰:“《廣東舊志》:‘ 霍山 在 龍川縣 北一百里。’”

天柱

(1).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淮南子·墬形訓》:“昔者 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絶。”《神異經·中荒經》:“ 崑崙 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圓如削。”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郭沫若 《女神·女神之再生》詩:“黨徒們呀,快把你們的頭顱借給我來!快把這北方的天柱碰壞!碰壞!”

(2).比喻負重任者。 田漢 《關漢卿》第五場:“可是自從讀了 文丞相 的《正氣歌》,才知道現在也還有這樣不愧前人的地維、天柱,這就大大增加了我的勇氣了。”

(3).耳的別名。《太平御覽》卷三六六引《長沙耆舊傳》:“太尉 劉壽 少遇相師,相師曰:‘耳為天柱,今君耳城郭,必典家邦。’”

(4).山名。在 山東 平度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七·萊州府》:“ 天柱山 ,州( 平度州 )北五十里,絶頂巉巖,聳立如柱。”

(5).山名。又名 霍山 。在今 安徽 。 西漢 元封 五年(公元前106年) 武帝 南巡,登其山,號為南嶽,即此。《史記·孝武本紀》:“上巡 南郡 ,至 江陵 而東,登禮 潛 之 天柱山 。”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 潛縣 屬 廬江 , 南嶽 霍山 也。”

(6).山名。在 浙江省 餘杭縣 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浙江二·杭州府》:“﹝ 大滌山 ﹞其右為 天柱山 ,高六百六十丈……為第五十七福地。”

(7).山名。 陝西 岐山 的別名。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四·鳳翔府》:“ 岐山 亦曰 天柱山 。”

(8).星名。屬於東方七宿中的角宿。《晉書·天文志上》:“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經》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宮內,近東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氣也。”

何洞清名句,大滌洞天留題名句

詩詞推薦

潛山霍山大滌山,天柱插雲人莫企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