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應徵的《秋夜歸自苕水泛月鶯脰湖寄沈子勺》
全文:
朝辭若下城,暮驅笠澤艑。
景物忽已改,川原亦邈緬。
娛目惟清暉,百里同一眄。
月出梅堰高,水落松陵淺。
曲渚屢縈紆,環洲溯迴轉。
澹澹波生煙,遙遙雲沒峴。
楓林霜欲丹,蒹葭露初泫。
境會心自恬,神曠理逾顯。
同懷寄秋水,離念得所遣。
參考注釋
娛目
悅目。 漢 枚乘 《七發》:“練色娛目,流聲悅耳。” 三國 魏 曹植 《辯道論》:“若夫玄黃所以娛目,鑑鏘所以聳耳。”
清暉
(1).明淨的光輝、光澤。 晉 傅鹹 《贈何劭王濟》詩:“雙鸞游蘭渚,二離揚清暉。”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明 陶宗儀 《南浦》詞:“畫圖依約天開,盪清暉別有 越 中真趣。” 清 方文 《秋夜飲顧與治齋中》詩:“清暉在山川,流光及城闕。”
(2).比喻容光,面容。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蘭桂有芬,清暉自遠。” 唐 李商隱 《夢令狐學士》詩:“山驛荒涼白竹扉,殘燈向曉夢清暉。” 明 夏完淳 《六君詠·徐詹事》:“靈旗動虛無,清暉宛如昨。”
(3).山水的代稱。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同一
(1) 相同;同樣
同一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結束在同一的命運里
(2) 一致
李應徵名句,秋夜歸自苕水泛月鶯脰湖寄沈子勺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