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棄瓢還洗耳,巍巍蕩蕩總歸堯

乾隆箕山四首·其一

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箕山四首·其一》

全文:
蘭衢翹首望雲椒,小隱興予論古遙。
一任棄瓢還洗耳,巍巍蕩蕩總歸堯

乾隆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一任

(1).擔任官職期滿為一任。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致仕》:“士人歷官一任,得外無官謗,中無所愧於心。”《宋史·孝宗紀一》:“ 乾清 二年六月戊戌,詔:改官人實歷知縣一任,方許關升,著為定式。” 元 楊顯之 《瀟湘雨》第一折:“幼習儒業,頗看詩書,受十年苦苦孜孜,博一任歡歡喜喜,小生今上朝取應去。”

(2).聽憑。 唐 杜甫 《鷗》詩:“雪暗還須浴,風生一任飄。” 仇兆鰲 注引 羅大經 云:“雖風雪凌厲,亦不暇顧。” 元 無名氏 《度柳翠》第一折:“一任你漫天飛柳絮;儘著你滿地落風塵。”《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早已猜透 十三妹 要把他兩家合成一家、一舉三得的用意,所以一任 十三妹 調度,更不過問。”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這種東西,我本無用,她也無用,一任 羅太太 拋入字紙簍去罷!”

棄瓢

漢 蔡邕 《琴操·箕山操》載, 堯 時 許由 隱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飲。人見其無器,以一瓢遺之。 由 飲畢,以瓢掛樹。風吹樹動,歷歷有聲, 由 以為煩擾,遂取瓢棄之。後因以“棄瓢”為隱居的典實。 明 劉訓 《許由隱居》詩:“棄瓢林下風生樹,洗耳溪邊水漾灣。”

洗耳

(1).表示厭聞污濁之聲。《孟子·盡心上》“古之賢士,何獨不然” 漢 趙岐 註:“樂道守志,若 許由 洗耳,可謂忘人之勢矣。” 晉 皇甫謐 《高士傳·許由》:“ 堯 讓天下於 許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嶽 潁水 之陽, 箕山 之下,終身無經天下色。 堯 又召為九州長, 由 不欲聞之,洗耳於 潁水 濱。”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十:“﹝ 李建勛 ﹞嘗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節安柄,叩之,聲極清越。客有談及猥俗之語者,則擊玉磬數聲於耳。客或問之,對曰:‘聊代洗耳。’” 清 顧炎武 《寄次耕時被薦在燕中》詩:“洗耳 苕水 濱,叩舷歌《採菱》。”

(2).形容專心地、恭敬地傾聽。 宋 王邁 《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洗耳候凱音,嘉節迫吹帽。” 元 周權 《秋霽》詩:“酒醒誰鼓《松風操》,炷罷爐熏洗耳聽。” 清 李漁 《巧團圓·得妻》:“如今細説一番,待小生洗耳聽者。”

巍巍蕩蕩

語出《論語·泰伯》:“大哉 堯 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 堯 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朱熹 集註:“巍巍,高大之貌;蕩蕩,廣遠之稱也。”後以“巍巍蕩蕩”形容道德崇高,恩澤博大。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況乎聖德巍巍蕩蕩,黎氓所不能命哉。” 唐 陸贄 《祭大禹廟文》:“經啟之功,於今是賴,巍巍蕩蕩,無得而名。”

總歸

用在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無論怎樣一定如此,相當於“終究”

事實總歸是事實,怎么也抹煞不了

乾隆名句,箕山四首·其一名句

詩詞推薦

一任棄瓢還洗耳,巍巍蕩蕩總歸堯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