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石壁》
全文:
石壁插入天池,觀音閣上臨之。
大慈大悲無二,曰水曰月成伊。
恰偶於斯默會,忘言乃復題辭。
修廢舉殘餘事,岩風一切與吹。
參考注釋
於斯
同“ 於此 ”。《楚辭·漁父》:“ 屈原 既放,游於江潭……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 三國 魏 李康 《運命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詒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漢 之得材,於斯為貴。” 南朝 梁 任昉 《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第一表》:“家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
默會
暗自領會。 明 方孝孺 《醫原》:“術之精微可以言語授,而非言語所能盡;可以度數推,而非度數所能窮。苟不默會於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説,以應無涯之變,其不至於遺失者寡矣。”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賓白》:“即使一句賓白不道,止唱曲文,觀者亦能默會,是其賓白繁減可不問也。”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題辭
(1).文體名。標明全書要旨,並對作品表示讚許,進行評價或敘述讀後感想。性質與序、跋相似,大都用韻文體裁,通常放在卷首。 漢 趙岐 有《孟子題辭》。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晦庵國小定本》:“目曰《朱文公題國小書後》,而題辭則在卷端,是矣。” 魯迅 《野草》有《題辭》。
(2).為表示紀念或勉勵而題寫的文字。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二:“文章發表後的第二天,我接到 陳布雷 的一封信,他說, 愈之 的文章和我的題辭,‘委座’表示不滿意,希望我們以後不要在有色彩的報紙上發表文字。”參見“ 題詞 ”。
(3).泛指所寫的詩文。 清 王維鋆 《<湘煙小錄>志》:“至欲論作者情文之妙,題辭具在,先得我心,可不復贅。”
乾隆名句,石壁名句
名句推薦
定知俗駕經過少,月上松扉不用扃
聞人宇《海鹽鹿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