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壇玉氣崇幽渺,漢緯金書射太和

王紹先 《登岱嶽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王紹先的《登岱嶽》

全文:
珠宮貝闕郁嵯峨,門倚青天掛碧蘿。
鎖斷半山環日月,望窮千裡帶江河。
秦壇玉氣崇幽渺,漢緯金書射太和
昭代聖王皆舜禹,喜無封事入山阿。

王紹先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玉氣

(1).謂祥瑞之氣。 南朝 陳 張正見 《從永陽王游虎丘山》詩:“寳沉餘玉氣,劍隱絶星光。” 清 薛雪 《一瓢詩話》:“滄海珠光,無非是淚; 藍田 玉氣;恍若生煙。”

(2).白色的雲氣。 明 鄭若庸 《玉玦記·賞花》:“重重金碧,樓閣麗層霄;隱隱丹青,峰巒浮玉氣。”

幽渺

見“ 幽眇 ”。

金書

(1).指用金簡刻寫或金泥書寫的文字。 唐 賈島 《送於中丞使回紇冊立》詩:“君立天驕發使車,冊文字字著金書。”《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思溫 行至 昊天寺 前,只見真金身鑄五十三參,銅打成旛竿十丈,上有金書‘勅賜昊天憫中禪寺’。”

(2).指道教或佛教之經典。《漢武內傳》:“侍女 紀離容 至云:‘尊母欲得金書祕字六甲靈飛左右策精之文十二事。’” 宋 秦觀 《游龍瑞宮次程公韻》:“鶴銜寳箭排煙去,龍護金書帶雨來。” 元 揭傒斯 《送陳講主奉詔校經罷歸餘杭》詩:“聖主隆象教,金書開寳坊。”

(3).指法律條文。《隋書·刑法志》:“將恐玉科輕重,全關墨綬,金書去取,更由丹筆。”

(4).指天神的詔書。 南朝 梁 沉約 《游金華山》詩:“若蒙羽駕迎,得奉金書召。”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王紹先名句,登岱嶽名句

詩詞推薦

秦壇玉氣崇幽渺,漢緯金書射太和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