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西安巡撫秦承恩覆奏涇清渭濁實據詩以志事一韻二首近因詩中用邶風涇以渭濁事玩以字義自當作涇水為渭水所濁解乃朱注則以為渭清涇濁心疑其二》
全文:
絜矩於為政,益當衡鑑明。
偽清乃誠濁,袪濁始真清。
兩可寧為實,一成要正名。
那能不求解,惟是勉躬行。
參考注釋
兩可
兩種可能都行
我去不去兩可
一成
(1).古謂方十里之地。《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四野” 漢 鄭玄 註:“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易·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 唐 孔穎達 疏:“三百戶者,一成之地也。” 宋 胡錡 《代田萬頃到任謝表》:“一成立中興之基,大披圖籍;九井張太平之紀,丕混車書。” 清 顧炎武 《楊明府永言昔在崑山今復來吳下感舊有贈》詩:“與君遵晦意,不負一成謀。”參見“ 一成一旅 ”。
(2).謂一經成就。 漢 王充 《論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青亦一成,真色無異。”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不得口訣,猶不可知。況於黃白之術乎?今能為之者,非徒以其價貴而秘之矣。此道一成,則可以長生。”參見“ 一成不變 ”。
(3).一重;一層。《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 郭璞 註:“成,猶重也。” 邢昺 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 清 方以智 《通雅·算數》:“一層謂之一成。”
(4).謂擊一下。《呂氏春秋·長攻》:“先具大金斗,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擊之,一成腦塗地。” 高誘 註:“一成,一下。”
(5).一定的規格。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授之以一成之式,齊之以一定之法。” 嚴復 《原強》:“不觀於圬者之為牆乎?與之一成之磚,堅而廉,平而正,火候得而大小若一,則無待泥水灰粘之用,不旋踵而數仞之牆成矣。”
(6).初次製成的。 唐 劉商 《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詩:“來時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補。” 宋 劉一止 《喜遷鶯》詞:“怨月恨花,須不是不曾經著。這情味望一成消滅,新來還惡。”
(7).謂奏樂一終。《禮記·樂記》“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 商 ” 漢 鄭玄 註:“成,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
正名
(1).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管子·正第》:“守慎正名,偽詐自止。”《國語·晉語四》:“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 韋昭 註:“正上下服位之名。”《舊唐書·韋湊傳》:“師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與實,故當相副。” 巴金 《新生·一個人格的成長》:“黑暗兩個字怎么可以做雜誌底名稱呢?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是最要緊的。”
(2).即楔子。 元 雜劇的開場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
(3). 元 明 雜劇最後有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一般稱前一句或前兩句為“題目”,後一句或後兩句為“正名”。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文辭雖拙俗,然尚非話本,而文題之下,已各繫以七言……皆一題一解,甚類 元 人劇本結末之‘題目’與‘正名’。”
乾隆名句,西安巡撫秦承恩覆奏涇清渭濁實據詩以志事一韻二首近因詩中用邶風涇以渭濁事玩以字義自當作涇水為渭水所濁解乃朱注則以為渭清涇濁心疑其二名句
名句推薦
只今誰健者,公亦師子迅
史堯弼《次友生杜應求韻送中岩印老往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