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絜矩於為政,益當衡鑑明。
偽清乃誠濁,袪濁始真清。
兩可寧為實,一成要正名。
那能不求解,惟是勉躬行。
詩詞問答
問:《西安巡撫秦承恩覆奏涇清渭濁實據詩以志事一韻二首近因詩中用邶風涇以渭濁事玩以字義自當作涇水為渭水所濁解乃朱注則以為渭清涇濁心疑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五
參考注釋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為政
(1).治理國家;執掌國政。《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左傳·宣公元年》:“於是 晉侯 侈, 趙宣子 為政,驟諫而不入,故不競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聲調曲·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 宋 蘇軾 《朝辭赴定州論事狀》:“陛下為政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羣臣接,然天下不以為非者,以謂垂簾之際,不得不爾也。” 清 姚鼐 《<左傳補註>序》:“ 魏獻子 合諸侯,乾位之人,而述其為政之美,詞不恤其夸。”
(2).指執政者。《儀禮·大射》:“﹝司射﹞自阼階前曰:‘為政請射。’” 鄭玄 註:“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
(3).處理政事。 唐 宋之問 《送許州宋司馬赴任》詩:“當聞力為政,遙慰我心愁。” 唐 岑參 《冬宵家會餞李郎司兵赴同州》詩:“應須力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為政不相師友》:“公雖受知於 文端 ,而為政不相師友,一切聽從民便。”
(4).做主。《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七:“蓋金微,不能為政,但隨氣所勝,革化而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宮。《論語·為政》:“子奚不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 明 宋濂 《趙侯神道碑銘》:“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節於危難之時,蓋為政以及物者易,而殺身以成仁者難。”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之三:“時艱為政好,地逈得官閒。”
鑒明
亦作“鑒明”。1.鏡面明淨。《莊子·德充符》:“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2).審察明白。京劇《審龍珠》第十二場:“賊王府陷害我送官究辦,望大人細體察鑒明此寃。”
乃誠
誠意;忠誠。《晉書·元帝紀》:“是以陳其乃誠,布之執事。”《南齊書·河南傳》:“又卿乃誠遙著,保寧遐壃。”
兩可
兩種可能都行
我去不去兩可
一成
(1).古謂方十里之地。《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四野” 漢 鄭玄 註:“甸方八里,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為一成。”《易·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 唐 孔穎達 疏:“三百戶者,一成之地也。” 宋 胡錡 《代田萬頃到任謝表》:“一成立中興之基,大披圖籍;九井張太平之紀,丕混車書。” 清 顧炎武 《楊明府永言昔在崑山今復來吳下感舊有贈》詩:“與君遵晦意,不負一成謀。”參見“ 一成一旅 ”。
(2).謂一經成就。 漢 王充 《論衡·率性》:“十五之子,其猶絲也。其有所漸化為善惡,猶藍丹之染練絲,使之為青赤也。青亦一成,真色無異。” 晉 葛洪 《抱朴子·黃白》:“不得口訣,猶不可知。況於黃白之術乎?今能為之者,非徒以其價貴而秘之矣。此道一成,則可以長生。”參見“ 一成不變 ”。
(3).一重;一層。《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 郭璞 註:“成,猶重也。” 邢昺 疏:“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 清 方以智 《通雅·算數》:“一層謂之一成。”
(4).謂擊一下。《呂氏春秋·長攻》:“先具大金斗,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擊之,一成腦塗地。” 高誘 註:“一成,一下。”
(5).一定的規格。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授之以一成之式,齊之以一定之法。” 嚴復 《原強》:“不觀於圬者之為牆乎?與之一成之磚,堅而廉,平而正,火候得而大小若一,則無待泥水灰粘之用,不旋踵而數仞之牆成矣。”
(6).初次製成的。 唐 劉商 《秋夜聽嚴紳巴童唱竹枝歌》詩:“來時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補。” 宋 劉一止 《喜遷鶯》詞:“怨月恨花,須不是不曾經著。這情味望一成消滅,新來還惡。”
(7).謂奏樂一終。《禮記·樂記》“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 商 ” 漢 鄭玄 註:“成,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
正名
(1).辨正名稱、名分,使名實相符。《管子·正第》:“守慎正名,偽詐自止。”《國語·晉語四》:“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 韋昭 註:“正上下服位之名。”《舊唐書·韋湊傳》:“師古之道,必也正名,名之與實,故當相副。” 巴金 《新生·一個人格的成長》:“黑暗兩個字怎么可以做雜誌底名稱呢?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是最要緊的。”
(2).即楔子。 元 雜劇的開場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元 詞開場,止有冒頭數語,謂之正名,又曰楔子。”
(3). 元 明 雜劇最後有兩句或四句對子,總括全劇內容。一般稱前一句或前兩句為“題目”,後一句或後兩句為“正名”。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三篇:“《青瑣高議》及《青瑣摭遺》文辭雖拙俗,然尚非話本,而文題之下,已各繫以七言……皆一題一解,甚類 元 人劇本結末之‘題目’與‘正名’。”
能不
(1).猶言而不。《詩·衛風·芄蘭》:“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馬瑞辰 通釋:“按能字古讀若耐,聲與乃相近,而義亦同。能即乃也,乃猶而也。言雖則佩觿,而不我知也。”
(2).豈能不。謂不能不。 唐 白居易 《憶江南》詞之一:“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緑如藍,能不憶江南!”
同“ 能否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常從容與 信 言諸將能不,各有差。”
求解
(1).請求解救或解除。《史記·孟嘗君列傳》:“﹝ 秦昭王 ﹞囚 孟嘗君 ,謀欲殺之。 孟嘗君 使人抵 昭王 幸姬求解。”《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卻説 汪知縣 幾日間連線數十封書札,都是替 盧柟 求解的。”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李孝女》:“女痛父言,以狀告, 挺九 許之金求解此獄。”
(2).求得解悟。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同游諸人,竝業心神道,求解言外。”
躬行
身體力行;親身實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