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李賢的《和陶詩·詠三良》
全文:
三良昔事君,志期補闕遺。
所以各獻忠,殷勤在防微。
眷任日益隆,隨君侍燕私。
腹心既已托,謀謨入彤帷。
君恩有如此,臣職胡敢虧。
生死各有命,安能與同歸。
古無殉葬禮,斯事誠乖違。
治命弗克遵,霸業何足希。
傷哉黃鳥篇,深為斯人悲。
諷詠未終什,能不淚沾衣。
參考注釋
三良
(1).三賢臣。指 秦穆公 時的 奄息 、 仲行 、 鍼虎 。《詩·秦風·黃鳥序》:“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 穆公 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 毛 傳:“三良,三善臣也。謂 奄息 、 仲行 、 鍼虎 也。”《史記·蒙恬列傳》:“昔者 秦穆公 殺三良而死,罪 百里奚 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昔三良殉 秦 ,百夫莫贖。” 宋 蘇轍 《和子瞻鳳翔八觀·秦穆公墓》詩:“三良百夫特,豈為無益死?”
(2).三賢臣。指 春秋 時 鄭國 的 叔詹 、 堵叔 、 師叔 。《左傳·僖公七年》:“ 鄭 有 叔詹 、 堵叔 、 師叔 三良為政,未可間也。”
(3).三賢臣。指 晉 時的 王導 、 郄鑒 、 庾亮 。《晉書·陸玩傳》:“尋而 王導 、 郄鑒 、 庾亮 相繼而薨,朝野鹹以為三良既沒,國家殄瘁。以 玩 有德望,乃遷侍中、司空,給羽林四十人。”
補闕
(1).匡補君王的缺失。《左傳·襄公元年》:“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 杜預 註:“闕,猶過也。”《後漢書·胡廣傳》:“達練事體,明解朝章。雖無謇直之風,屢有補闕之益。”《明史·孫磐傳》:“請定建言者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彈權貴者;其次,揚清激濁,能補闕拾遺。” 清 朱克敬 《瞑庵雜識》卷一:“且使外廷共見共聞,則懷忠抱義之士,於朝廷之得失,皆得以補闕拾遺,隨時論捄。”
(2).引申為彌補缺漏。 吳格 《<詩三家義集疏>點校說明》:“搜殘補闕,網羅遺佚,為後人提供迄今最完備之三家《詩》讀本。”
(3).官名。 唐 武后 垂拱 元年始置,有左右之分。左補闕屬門下省,右補闕屬中書省,掌供奉諷諫。 北宋 時改為司諫。 南宋 及 元 明 重又設定,均隨設隨罷。《新唐書·儀衛志》:“左補闕一人在左,右補闕一人在右。”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監察為合口椒,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李賢名句,和陶詩·詠三良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