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唐寅山靜日長圖》
全文:
我非山中人,愛說山中話。
行遇好山水,自覺中心快。
豈能長留玩,聊且娛眼界。
山靜日長圖,相傳伯虎畫。
為愛景物幽,持向壁間掛。
峰巒翠欲滴,樹石紛古怪。
縛茅為屋宇,飛泉流數派。
中有常住人,看經不行邁。
伊余勞逸殊,徒此償詩債。
靜對轉增慚,烹茶洗慸芥。
參考注釋
對轉
(1).舊指官吏不按秩遞升而直接越級遷調。 宋 洪邁 《容齋四筆·蔣魏公逸史》:“其三云:‘舊制,執政雙轉,謂自工部侍郎轉刑部,刑部轉兵部,兵部轉工部尚書。惟宰相對轉,工部侍郎直轉工書,比執政三遷也。’予考舊制……宰相為侍郎者,升三曹;為尚書者,雙轉。如工侍轉戶侍,禮侍轉兵侍,若係戶侍,當改二丞,而宰相故事不立丞,故直遷尚書。今言工侍對轉工書,非也。”
(2).音韻學術語。古音學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陰聲、陽聲、入聲之間的相互轉變。 清 代學者 孔廣森 將入聲歸入陰聲,首先明確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多數學者則主張入聲分立。“對轉”說的提出,為正確解釋古代韻文的異部通押和訓詁學上的通假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如:《詩·大雅·抑》六章的“子”(陰聲)、“承”(陽聲)為韻,八章的“則”(入聲)、“子”為韻,即因對轉而得通押。又如:《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 鄭玄 註:“古文禪或為導。”《漢書·高帝紀上》:“令趨銷印。” 顏師古 註:“趨讀曰促。”“禫”(陽聲)與“導”(陰聲),“趨”(陰聲)與“促”(入聲),亦因對轉而得通假。
烹茶
煮茶或沏茶
慸芥
見“ 慸葪 ”。
乾隆名句,唐寅山靜日長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