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江源的《塞下曲》
全文:
十五始裹頭,為國戍邊州。
百戰屢奏捷,十年不封侯。
古來李飛將,命也誰怨尤。
中夜耿不寐,燈下泣吳鉤。
參考注釋
五始
(1).《春秋》紀事,始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等五事,謂之「五始」。《漢書·王褒傳》:「共惟《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 顏師古 註:「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正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是為五始。」 隋 牛弘 《請開獻書之路表》:「 孔子 以大聖之才……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宏《易》道。」《舊唐書·肅宗紀》:「《春秋》五始,義在體元,惟以紀年,更無潤色。」
(2).指物質構成的五種變化過程。 遼 希麟 《續一切經音義》卷五引《三五歷記》:「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也。氣象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也。質形已具,謂之太極也。斯為五始也。」
裹頭
(1).裹扎頭巾;包頭。《北史·僭偽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著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著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鰲 註:「《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里之少小者,故里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嘆,遠近共知。」《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臥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嘆,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為國
治國。《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 邢昺 疏:「為,猶治也。」《戰國策·秦策三》:「善為國者,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管子·國蓄》:「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 清 姚康 《<嵞山集>序》:「顧 楚 之為國, 唐 之為天下,當其時皆何如?」
邊州
亦作「邉州」。靠近邊境的州邑。泛指邊境地區。《宋書·索虜傳》:「僕以不德,荷國榮寵,受任邊州,經理民物。」 唐 馬戴 《雪中送青州薛評事》詩:「憐君急王事,走馬赴邊州。」 宋 李曾伯 《沁園春·月夜自和》詞:「少年弓劍邊州,驚轉首黃粱還夢不?」 明 馮夢龍 《邯鄲夢·崔氏尋夫》:「河工去了就邉州。」
江源名句,塞下曲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