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來學避地,言色且從權

沈光文無題

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沈光文的《無題》

全文:
吾亦愛吾耳,如何欲乞憐。
叩閽翻有路,投刺竟無緣。
道以孤高重,持當困苦堅。
既來學避地,言色且從權

沈光文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來學

(1).前來就學。《禮記·曲禮上》:“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孔穎達 疏:“禮聞來學者,凡學之法,當就其師處,北面伏膺;不聞往教者,不可以屈師親來。” 宋 陳師道 《昌樂縣君劉氏墓銘》:“夫人一子 衍 也來學,故其葬不以銘屬人。”

(2).後來的學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繼往聖,開來學,其功反有賢於 堯 舜 者。” 明 宋濂 《<日損齋筆記>序》:“疏通其晦塞者,其為來學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嚴復 《譯<天演論>自序》:“夫如是,則雖有故訓疏義之勤,而於古人詔示來學之旨,愈益晦矣。”

避地

亦作“ 避墬 ”。1.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敘傳上》:“ 始皇 之末, 班壹 避墬於 樓煩 ,致馬牛羊數千羣。”《漢書·敘傳上》:“﹝ 班彪 ﹞知 隗囂 終不寤,乃避墬於 河西 。” 顏師古 註:“墬,古地字。”《後漢書·東夷傳·濊》:“ 漢 初大亂, 燕 、 齊 、 趙 人往避地者數萬口。”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初, 粲 與族兄 凱 避地 荊州 ,依 劉表 。” 宋 文天祥 《指南後錄·東海集序》:“自喪亂後,友人挈家避地。” 清 姚椿 《<喬處士遺集>序》:“嘗避地至吾郡,交幾社諸人。”

(2).猶言避世隱居。《後漢書·郅惲傳》:“﹝ 郅惲 ﹞後坐事左轉 芒 長,又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 李賢 註:“避地,謂隱遁也。”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香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 明 徐枋 《送笻在師游越》詩:“此行非避地,乘興獨相求。”

言色

言語和臉色。《無量壽經》卷下:“言色常和,莫相違戾。”《太平廣記》卷三七二引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張不疑》:“言色慘沮,吁嘆不已。” 明 黃淳耀 《自監錄一》:“吾嘗眾中察人,有以言色説人者,未嘗不心鄙之,切勿自蹈此失。”

從權

採用權宜變通的辦法。《逸周書·酆保》:“深念之哉,重維之哉!不深乃權不重,從權乃慰,不從乃潰。” 唐 康駢 《劇談錄·鳳翔府舉兵討賊》:“鹹以巨盜方熾,未可枝梧,眾議且欲從權,俟兵集乃圖收復。”《三國演義》第七三回:“今宜從權,不可拘執常理。” 郭沫若 《高漸離》第五幕:“所以對於四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這一點,便不免從權了。”

沈光文名句,無題名句

詩詞推薦

既來學避地,言色且從權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