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改教(謂改教職也)》
全文:
弗勝民社任,正途例改教。
內卿外方伯,課吏率同調。
予亦不能違,舍此無他道。
然予更思之,頗覺殊緩要。
道德齊以禮,聖訓如日照。
政刑民苟免,安能致熙皞。
德禮在明經,王道無近效。
則今之所為,重吏輕學校。
然其龍鍾輩,難免虐無告。
彼方隱其歲,自以為年少。
設彼更致問,觀人戒取貌。
何知我不能,亦乏語而報。
詩識用人難,兼因以自誚。
參考注釋
刑民
受刑之民。《管子·七臣七主》:“官無邪吏,朝無奸臣,下無侵爭,世無刑民。”《孔子家語·王言解》:“此七者修,則四海之內無刑民。”
苟免
苟且免於損害。《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孔穎達 疏:“若君父有難,臣子若苟且免身而不鬭,則陷君父於危亡;故云毋苟免。” 唐 白居易 《讀史詩》之四:“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誅之。”《明史·張逵傳》:“一不蒙譴,則交相慶賀,以苟免為幸。” 聶紺弩 《關於知識分子》:“不過臨難苟免賣友求榮之輩,往往被故意地做了誇大的宣傳,使有心人像 曹先生 之流搖頭浩嘆。”
熙皞
亦作“熙皡”。和樂;怡然自得。 明 李東陽 《送仲維馨院使還淮南》詩:“況當朝省盛才賢,且向山林樂熙皥。”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詩:“世運循環世復清,物情熙皞物鹹亨。” 明 張四維 《雙烈記·策勛》:“喜朝廷清平再逢,臣工相慶熙皥中。”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地丁原始》:“自丁歸地,而賦額不虧,吏民不擾,熙皥之盛,皆 康熙 五十年聖恩之所留。” 嚴復 《主客平議》:“熙皥之民,耕三餘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乾隆名句,改教(謂改教職也)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