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謂改教職也)原文
弗勝民社任,正途例改教。
內卿外方伯,課吏率同調。
予亦不能違,舍此無他道。
然予更思之,頗覺殊緩要。
道德齊以禮,聖訓如日照。
政刑民苟免,安能致熙皞。
德禮在明經,王道無近效。
則今之所為,重吏輕學校。
然其龍鍾輩,難免虐無告。
彼方隱其歲,自以為年少。
設彼更致問,觀人戒取貌。
何知我不能,亦乏語而報。
詩識用人難,兼因以自誚。
詩詞問答
問:改教(謂改教職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改教(謂改教職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九
2. 謂改教職也
參考注釋
勝民
猶言前朝遺民。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今者古國勝民,素為吾志士所鄙夷不屑道者,則鹹入自覺之境矣。”參見“ 勝朝 ”。
正途
(1) 正道;正路
走上正途
(2) 科舉時代以通過科舉考試選擇而做官為正途
正途出身
改教
改任教官。舊時教官簡稱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他此刻隨便出個考語,説我‘心地糊塗’……我還到那裡同他辯去呢。這個還是改教的局面。”
內卿
指光祿勛或光祿寺卿。因其所掌乃宮內事務,故稱“內卿”。《漢書·儒林傳·房鳳》:“時光祿勛 王龔 以外屬內卿,與奉車都尉 劉歆 共校書,三人皆侍中。”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內卿光祿勛治宮中。”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麗品》:“余説內卿 許公 屬其門生直指使者縱之,後還故居。”
外方
(1).山名。即 嵩高 。五嶽之一。《書·禹貢》:“ 熊耳 外方 桐柏 ,至於 陪尾 。” 孔穎達 疏:“ 嵩高 山在 穎川 嵩高縣 ,古文以為 外方山 。”
(2).外地;遠方。《南齊書·王琨傳》:“外方小郡,當乞寒賤。” 唐 黃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二:“來時走馬隨中使,到日援毫定外方。”《三國演義》第五回:“ 沛國 譙 人 夏侯惇 ,字 元讓 ,乃 夏侯嬰 之後;自小習槍棒;年十四從師學武,有人辱駡其師, 惇 殺之,逃於外方。”
(3).指向門外。《雲笈七籤》卷十一:“列位次坐向外方。”
課吏
考核官吏的政績。《漢書·京房傳》:“ 房 奏考功課吏法。” 唐 元稹 《授蕭祐兵部郎中制》:“課吏陟明,誕若攸職。”《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話説 湖南 撫臺本想借著這回課吏,振作一番,誰知鬧來鬧去仍舊鬧到自己親戚頭上,做聲不得。”
同調
(1) 音調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無他
亦作“ 無它 ”。亦作“ 無佗 ”。1.沒有別的。《孟子·告子上》:“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則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此無也,與民同樂也。” 金 元好問 《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聖人之道無它,至誠而已。”
(2).猶無恙;無害。《後漢書·隗囂傳》:“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後漢書·馬援傳》:“ 援 閒至 河內 ,過存 伯春 ,見其奴 吉 從西方還,説 伯春 小弟 仲舒 望見 吉 ,欲問 伯春 無它否,竟不能言,曉夕號泣,婉轉塵中。” 宋 王讜 《唐語林·德行》:“儻窀穸不為盜所發,珠必無他。”
(3).無二心,專一。《國語·晉語三》:“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 秦 ,有死無他。’” 三國 魏 嵇康 《秋胡行》之一:“惟有貧賤,可以無他。” 宋 蘇軾 《徐州謝表》:“察孤危之易毀,諒拙直之無他。”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非憫其才,非憫其德,憫其方寸之無他也。”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聖訓
(1) 舊指聖人的訓誡告諭或皇帝的詔令等
先遣內侍持歷朝聖訓授君。——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 中國 * 教徒指 * 教奠基者 * 的思想和行為記錄
日照
一日當中太陽光照射的時間
政刑
政令和刑罰。《左傳·隱公十一年》:“君子謂 鄭莊公 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新唐書·王縉傳》:“ 大曆 政刑,日以堙陵,由 縉 與 元載 、 杜鴻漸 倡之也。” 清 惲敬 《春秋說上》:“然而失政刑者,天下之共主也,天下不得不奉其所失之政刑。”
苟免
苟且免於損害。《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孔穎達 疏:“若君父有難,臣子若苟且免身而不鬭,則陷君父於危亡;故云毋苟免。” 唐 白居易 《讀史詩》之四:“苟免勿私喜,鬼得而誅之。”《明史·張逵傳》:“一不蒙譴,則交相慶賀,以苟免為幸。” 聶紺弩 《關於知識分子》:“不過臨難苟免賣友求榮之輩,往往被故意地做了誇大的宣傳,使有心人像 曹先生 之流搖頭浩嘆。”
熙皞
亦作“熙皡”。和樂;怡然自得。 明 李東陽 《送仲維馨院使還淮南》詩:“況當朝省盛才賢,且向山林樂熙皥。”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詩:“世運循環世復清,物情熙皞物鹹亨。” 明 張四維 《雙烈記·策勛》:“喜朝廷清平再逢,臣工相慶熙皥中。”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地丁原始》:“自丁歸地,而賦額不虧,吏民不擾,熙皥之盛,皆 康熙 五十年聖恩之所留。” 嚴復 《主客平議》:“熙皥之民,耕三餘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德禮
(1).道德與禮教。語本《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朱熹 集註:“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 唐 韓愈 《潮州請置鄉校牒》:“ 孔子 曰:‘道之以政, 齊 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於是有德禮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縶其四體,而人始大失所矣。”
(2).德澤與禮儀。《左傳·僖公七年》:“ 管仲 言於 齊侯 曰:‘臣聞之:招攜以禮,懷遠以德。德禮不易,無人不懷。’”
明經
(1).通曉經術。《漢書·劉向傳》:“ 更生 年少於 望之 、 堪 ,然二人重之,薦 更生 宗室忠直,明經有行,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漯水 又東逕 漢 徵君 伏生 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經為 秦 博士。 秦 坑儒士, 伏生 隱焉。” 宋 俞文豹 《吹劍錄外集》:“ 夏侯勝 以明經取青紫語門人,臣嘗鄙之,何敢復以此聳誘其徒。”
(2). 漢 代以明經射策取士。 隋煬帝 置明經、進士二科,以經義取者為明經,以詩賦取者為進士。 宋 改以經義論策試進士,明經始廢。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科舉》:“今請雜取前代之制,立明經一科,以暢達教恉,闡發大義,能以今日新政,證合古經者為及格。”參閱《新唐書·選舉志一》、《文獻通考·選舉四》、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明經》。
(3). 明 清 對貢生的尊稱。《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這 陸氏 因丈夫生前不肯學好,好色身亡,把孩子嚴加教誨。後來明經出仕,官為別駕之職。”《儒林外史》第十八回:“此位是 石門 隋岑庵 先生,是老明經。”
王道
(1) 古時指以仁義統治天下的政策
(2) 利害;嚴厲
近效
謂近時可見的功效。 宋 蘇軾 《既醉備五福論》:“視民如視其身,待其至愚者如其至賢者,是謂至誠,至誠無近效,要在於自信而不惑。是謂不欲速,不欲速則能久,久則功成。” 明 文徵明 《明故湖廣右參議東陽盧君墓碑》:“一則假夷而近效可收,一則助夷攻夷,而禍本斯拔矣。”
所為
所作,作為。《易·繫辭上》:“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晉 陸機 《吊魏武帝文》序:“諸舍中無所為,學作履組賣也。”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 宋江 倈!這是甚所為!甚道理?” 葉聖陶 《窮愁》:“案上金錢,亦無暇入於囊,徒瞪目警吏所為。”
(1).所以。表示行為動作發生的原因。《公羊傳·隱公三年》:“先君之所為不與臣國而納國乎君者,以君可以為社稷宗廟主也。”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二:“﹝所為﹞言‘所以’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故其可食者以養身體,其可威者以為容服,禮之所為興也。” 晉 陸機 《豪士賦》序:“且夫政由 寧氏 ,忠臣所為慷慨。”參見“ 所以 ”。
(2).所謂。為,通“ 謂 ”。《墨子·公輸》:“ 荊 有 雲夢 ,犀兕麋鹿滿之, 江 漢 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 宋 所為無雉兔狐狸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戰國策·宋衛策》作“所謂”。 清 余懷 《<板橋雜記>小引》:“不謂數十年來,所為長板橋者,徒與荒野蔓草為鄰而已。”參見“ 所謂 ”。
學校
教授某一項或一些專門技術的地方
龍鍾
(1) 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
交結慚時輩,龍鍾似老翁。——李端《贈薛戴》
老態龍鍾
(2) 另指濕漉漉的樣子
難免
不容易避免,免不了
他年紀還小,難免幼稚一點
無告
(1) 有疾苦而無處訴說
受欺壓無告的社會
(2) 有疾苦而無處訴說的人
疾苦無告
以為
認為
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以為旦噬己也。——唐· 柳宗元《三戒》
以為鄙吝。——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鑑》
自以為必死。——《資治通鑑·唐紀》
以為豪。——明· 魏禧《大鐵椎傳》
以為妙絕。——《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年少
1、:年輕
例子:青春年少 | 年少有為。
《史記·秦始皇本紀》:“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清 袁一相《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開美(袁賦正)、與參(袁賦誠)年少力學,好觀古人成敗之跡,開美固著書名山,而與參則乘時建樹,所在藉藉。”
2、:青少年(多指男子)
例子:翩翩年少| 英俊年少五陵年少爭纏頭。——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曰:‘吾始困時,嘗與 鮑叔 賈,分財利多自與, 鮑叔 不以我為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鮑子 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長史 云:‘ 劉尹 知我,勝我自知。’” 宋 蘇軾 《觀魚台》詩:“若信萬殊歸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魚。”
(2).器重我。《史記·刺客列傳》:“﹝ 豫讓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寵之……﹝ 豫讓 ﹞曰:‘嗟呼!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 智伯 ,則吾魂魄不愧矣。’”
識用
(1).識見與才能。《北齊書·恩倖傳·高阿那肱》:“ 肱 才技庸劣,不涉文史,識用尤在 士開 之下。”《隋書·循吏傳·梁彥光》:“ 彥光 操履平直,識用凝遠。”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從善》:“卿識用欲逮 伏伽 遠矣。”
(2).賞識重用。《新唐書·酷吏傳·毛若虛》:“ 肅宗 還京師,擢監察御史,以國用大竭,數請掊天下財,巧傅於法,日月有獻,漸見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