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趙孟堅的《為倉使吳荊溪先生壽》
全文:
人祝先生壽,勛名而福祿。
伊惟小門生,而乃異斯祝。
所祝在斯文,其壽非已獨。
嘗聞侍席言,檃括因以復。
孔孟至皇朝,文與道相屬。
溯自熙豐後,專門始分目。
歐蘇以文雄,周程理義熟。
從此判而二,流派各異躅。
偉哉水心葉,同軌混列輻。
粲粲雲錦章,理義仍炳燭。
筠窗一傳後,人已沾膏馥。
正統的屬任,非公紹者孰。
鯫生耳聞此,驚托嘆不足。
因捧介壽卮,譜在歌詩軸。
願言清節高,歲寒等修竹。
長以文鳴道,聲金而振玉。
上而軋漢周,俯命騷以仆。
門生嚴楷法,剩將從紀錄。
參考注釋
粲粲
(1).鮮明貌。《詩·小雅·大東》:“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朱熹 集傳:“粲粲,鮮盛貌。” 晉 陸機 《日出東南隅行》:“暮春春服成,粲粲綺與紈。” 宋 賀鑄 《踏莎行》詞:“黃簾絳幕掩香風,當筵粲粲人如玉。”
(2).廣闊貌。 清 龔自珍 《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粲粲中原,有削有吞,浩彼諸藩,豈無革沿?”
(3).笑貌。 宋 梅堯臣 《謝師厚歸南陽·效阮步兵》詩:“解劍登北堂,幼婦笑粲粲。” 鍾延豪 《華西街上》四:“ 阿牛 嘿的一聲粲粲的仰頭大笑。”
雲錦章
對他人詩文的美稱。 元 戴良 《題何監丞畫山水歌》:“ 葉君 眼力老愈光,愛之不減雲錦章。” 明 陳子龍 《酬李司馬萍槎先生》:“久瞻樞府重明光,投我連城雲錦章。”
理義
(1).公理與正義。《孟子·告子上》:“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有人問 袁侍中 曰:‘ 殷仲堪 何如 韓康伯 ?’答曰:‘理義所得,優劣乃復未辨。’”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其學本於師友,成於理義,輕爵祿而重出處,厚名聞而薄利勢。” 明 海瑞 《興革條例·刑屬》:“小民不顧理義當否,以訟輸為深愧。”
(2).指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準則。《呂氏春秋·勸學》:“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 高誘 註:“不知理義,在君父則不仁不慈,在臣子則不忠不孝。”
(3).專指儒家的經義。《北史·劉芳傳》:“ 芳 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 劉石經 …… 芳 理義精贍,類皆如是。”《文獻通考·經籍九》:“ 公羊 、 穀梁 考事甚疏,然理義卻精,此二人乃是經生,傳得許多説話,往往不曾見國史。” 清 戴震 《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夫所謂理義,苟可以舍‘經’而空憑胸臆,將人人鑿空得之,奚有於經學之云乎哉?”
炳燭
(1).點燭。《法苑珠林》卷九二:“舉家走出,炳燭照之,亦了無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粉蝶》:“還齋炳燭,見琴橫案上。”
(2). 漢 劉向 《說苑·建本》:“ 晉平公 問於 師曠 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 曰:‘何不炳燭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長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後因以“炳燭”比喻老而好學。 清 錢謙益 《病榻消閒雜詠》之八:“白顛炳燭渾無暇, 魯 酒 吳 羹一味休。” 清 顧炎武 《與湯聖弘書》:“弟以望七衰齡,猶希炳燭。”
趙孟堅名句,為倉使吳荊溪先生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