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流謙的《賦壽康海棠》
全文:
何許園林春最釅,海棠萬萬千千點。
不應惟是錦織成,正恐更將猩血染。
未開半豆已欲滴,爛吐一庭尤瀲灩。
窺月洗雨俱可玩,抹霧橫煙猝難掩。
梓澤步障烘曉霞,溫泉粉玉臨秋鑒。
相逢但欲酣且歌,目送誰言美而艷。
桃花何處容麵皮,欲笑春風無乃僭。
光翻牖戶翠堆幄,濃逼鬚眉纈生臉。
裹頭朝出常苦晚,燒燭夜看終未厭。
見不數數夢來往,百斛可傾心獨欠。
老來世味薄如紙,斬斷情根須一斂。
隨身鼓笛本遊戲,過目埃氛亦俄暫。
明朝風雨未可期,委地泥沙混真濫。
憑君但向雪落時,個裡直須勤點檢。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裹頭
(1).裹扎頭巾;包頭。《北史·僭偽附庸傳·蕭詧》:“又惡見人髮,白事者,必方便避之,擔輿者冬月必須裹頭,夏月則加蓮葉帽。” 唐 韓愈 《寄盧仝》詩:“一奴長鬚不裹頭,一婢赤腳老無齒。”《東周列國志》第八六回:“此事直傳至 魏國 軹邑 , 聶 姊 罃 聞之,即痛哭曰:‘必吾弟也!’便以素帛裹頭,竟至 韓國 ,見 政 橫屍市上,撫而哭之,甚哀。”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西漢畫像磚》:“右中一人著冠子,社會地位或較高。衣著雖僅具輪廓,然人皆約發而不裹頭,一望而知實 西漢 制度。”
(2).猶加冠。古時男子成丁則裹頭巾。 唐 杜甫 《兵車行》:“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仇兆鰲 註:“《二儀實録》:‘古以皂羅三尺裹頭,曰頭巾, 周武帝 裁為襆頭。 鮑氏 曰:時老幼俱戰亡,又括鄉里之少小者,故里正為之裹頭擐甲也。’” 唐 杜荀鶴 《友人贈舍弟依韻戲和》:“不覺裹頭成大漢,昨來竹馬作童兒。”
(3).指出行者攜帶的錢財。《舊唐書·韋嗣立傳》:“凡是封戶,不勝侵擾,或輸物多索裹頭,或相知要取中物,百姓怨嘆,遠近共知。”《資治通鑑·唐中宗景龍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裹頭,謂行槖齎裹以自資者,今謂答頭。裹,古臥翻。”《太平廣記》卷一二六:“ 唐 虔州 參軍 崔進思 ,恃郎中 孫尚容 之力,充綱入都,送五千貫,每貫取三百文裹頭,百姓怨嘆,號天哭地。”
(4).堤防潰決,當決口未及堵合以前的救急措施。目的在保護堤頭,以防決口被水流繼續沖寬,等待洪水退落以後再進行堵口工程。
燭夜
(1).照亮黑夜。《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毓 問 輅 :‘天下常太平否?’”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管辰 《管輅別傳》:“三五盈月,清耀燭夜,可以遠望,及其在晝,明不如鏡。” 南朝 梁 陶弘景 《華陽頌·物軌》:“熒芝可燭夜,田泉嘗澣塵。” 宋 范成大 《題徑山寺樓》詩:“神光來燭夜,壽木不知秋。”
(2).雞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鳥獸》:“鷄一名燭夜。”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鷄名燭夜,又曰翰音。”
(3).神話中的花名。參見“ 燭夜花 ”。
李流謙名句,賦壽康海棠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