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李昴英的《看僧披剃》
全文:
爾教言無相,誰教蛻發毛。
虛名猶度牒,多事更方袍。
父認師傳的,年推戒臘高。
冠巾何不可,只要斷塵勞。
參考注釋
師傳
老師之傳授;師承。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東坡宸奎閣碑銘》:「巍巍仁皇,體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師傳。」 清 劉大櫆 《<嚴遙青詩集>序》:「而 游夏 獨以文學見稱,蓋其學有師傳,代相祖述。」 清 皮錫瑞 《經學歷史·經學昌明時代》:「是 小夏侯 求異於 大夏侯 , 大夏侯 又求異於 歐陽 ,不守師傳。」
戒臘
亦作「 戒蠟 」。僧徒受戒後的年數。 宋 羅燁 《醉翁談錄·僧行因禍致福》:「僧既遭刑而歸,治療獲安,得高壽,享年九十六,戒臘七十一年,剃度小師凡五人,豈非因禍致福也?」《敕修百丈清規·節臘》:「僧不序齒而序臘,以別俗也……凡禪誦行坐,以受戒先後為次。」一說,僧徒結夏時,造一重量與本人相等的蠟人。解夏時,若體重不輕於蠟人,說明念定無妄想;反之,則精神不一。以此測定僧徒戒行,故稱。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方外玄蹤》:「戒臘本作戒蠟。西域番僧結制之日,秤其身若干觔,即以蠟為身,亦若干觔,解制之日再秤之,若身重於蠟,即為得道,蠟重於身,則學敗矣。蓋制中拘窘,鮮食寡睡,淡薄強忍,非寧定者不肥也。」 明 張萱 《疑耀·戒蠟》:「僧家言僧臘者,猶言年歲也。又言戒蠟者,臘當作蠟。余偶閲一內典,西方結夏時,以蠟為人,其輕重相同,解夏之後,以蠟人為驗,輕重不差,則為念定而無妄想,否則血氣耗散,必輕於蠟人,故謂之戒蠟,非年歲之臘也。」
李昴英名句,看僧披剃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