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劉閬風的《壽胡運使》
全文:
青原連峰郁嵯峨,中產瑞石如金螺。
清淑之氣孕秀多,蜿蟺礴無偏頗。
間世人傑文星羅,六一鳴道繼雄軻。
忠簡名節森聱牙,乃孫所學能傳家。
天孫為織雲錦窠,五鳳裝樓龍作梭。
吐祠摛藻正而葩,緯國經邦真土苴。
暫屈計台煩撫摩,飛芻免粟漢蕭何。
專城治郡政不苛,分醫散藥起札瘥。
幻出東湖十里荷,百花蔽虧萬柳遮。
民不知勞在咄嗟,塗歌里詠自吟喔,坐致金穰玉燭和。
登城萬寶豐百嘉,黍稷稻粱菽禾麻。
維時秋律灰吹葭,玉宇涼生雨乍過。
銀河夜靜風無波,祥煙瑞靄紛交加。
只說牛女此會佳,誰知神仙降雲車。
中驅下扶走乘戈,玉妃擁衛不撝呵。
童女十二顏如花,乘鸞吹*簫靜無譁。
彈璈戛玉獻琵琶,琴奏雙成瑟女媧。
仙掌金莖吸露華,西涼蒲萄勝流霞。
桃實如蟠棗如瓜,祝公千百算增遐。
公持玉節鎮龍沙,我領轅門吉水涯。
一水東西騁望賒,安得共泛張騫槎。
秋風閶闔鳴玉珂,公歸調鼎我鹽蟺醝,持衡不致斤兩差。
詩寄柏梁愧猗那,因詞見意倘可歌。
參考注釋
柏梁
(1).指 柏梁台 。《史記·孝武本紀》:“其後則又作 柏梁 、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 南朝 梁 江淹 《倡婦自悲賦》:“去 栢梁 以掩袂,出 桂苑 而斂眉。” 唐 李白 《雙燕離》詩:“ 柏梁 失火去,因入 吳 王宮。”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見寄》之五:“ 漢 殿千門錦繡開,不堪一夜 柏梁 災。”
(2).借指宮廷。 唐 韋渠牟 《覽外生盧綸詩因以示此》詩:“終期內殿聯詩句,共汝朝天會 柏梁 。”參見“ 柏梁臺 ”。
(3).指《柏梁詩》。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逮至 漢武 ,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評詩》:“ 韓子蒼 曰:‘《柏梁》作而詩之體壞;《河梁》作而詩之意乖。’” 清 趙翼 《甌北詩話·七言律》:“自《古詩十九首》以五言傳,《柏梁》以七言傳,於是才士專以五七言為詩。”
(4).泛稱應制詩。 唐 張九齡 《奉和聖制南郊禮畢酺宴》:“飽德君臣醉,連歌奉《柏梁》。”參見“ 柏梁體 ”。
(5).指柏梁體。 金 王偓 《古仙人辭》序:“得古仙人詞於壁間……觀其體則柏梁,事則終始二 漢 ,字畫在 鍾 王 之間。”參見“ 柏梁體 ”。
猗那
(1).柔美、盛美貌。《詩·商頌·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 馬瑞辰 通釋:“猗、那二字疊韻,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儺’(見《檜風》)、“阿難”(見《小雅》)。草木之美盛曰猗儺,樂之美盛曰猗那,其義一也。”《孔叢子·連叢子上》:“﹝楊柳﹞巨本洪枝,條脩遠揚,夭繞連枝,猗那其旁,或拳句以逮下土,或擢跡而接穹蒼。”《淮南子·修務訓》:“今鼓舞者,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便媚擬神。”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一:“明日映天,甘露被宇。蓊鬱高松,猗那長楚。”
(2).《詩·商頌·那》是 殷商 的後代 宋國 祭祀 商 朝的建立者 成湯 的樂歌。首句是“猗與那與”,後以“猗那”借指祭祀祖先的頌歌。 宋 歐陽修 《讀<徂徠集>》詩:“陳詩頌聖德,厥聲續猗那。”《宋史·禮志十一》:“方作猗那之頌,永嚴昭穆之容。” 清 劉大櫆 《沉茮園詩序》:“古之君子,未有不願為清廟猗那,而顧願為寺人 孟子 ,愾 周 道,憂《黍離》者也。”
(3).表示讚美之辭。《文選·班固<典引>》:“亦猶於穆猗那,翕純皦繹,以崇嚴祖考,殷薦宗祀配帝。” 李周翰 註:“於穆、猗那皆美也。” 唐 張說 《恆州刺史張府君墓誌》:“孝乎事親,忠乎事君,猗那叔父,亦足有雲。”
見意
(1).表達意思。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四曰:盡而不污,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丹楹刻桷,天王求車, 齊侯 獻捷之類是也。”
(2).表示心意。《西遊記》第九九回:“ 三藏 俱不敢辭,略略見意。”
劉閬風名句,壽胡運使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