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元代丘處機的《神光燦 景金本注云,三首本名聲聲慢》
全文:
悲歡絕念,視聽忘懷,從初號曰希夷。
不曉根源,剛強說是談非。
百般拈花摘葉,謾徒勞、使盡心機。
這些事,算人人易悟,個個難依。
不在唇槍舌劍,人前*、惺惺廣學多知。
上士無爭,只要返樸除疑。
冥冥放開四大,把塵勞、一旦紛飛。
認得後,管教賢、拍手笑歸。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冥冥
(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辭·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遠;深遠
鴻飛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放開
(1).棄置一邊,捨棄。 宋 劉過 《送王東鄉歸天台》詩之二:“放開筆下閒風月,收歛胸中舊甲兵。” 茅盾 《子夜》十八:“﹝ 吳蓀甫 ﹞似乎還不肯放開,還在那裡想辦法。”
(2).解除某種束縛。《金*瓶*梅詞話》第六二回:“你把心來放開,不要只管多慮了。” 甘鐵生 《現代化茶館》第一章:“現代迷信被破除了,人們可以放開手腳大膽幹些什麼了。”
(3).放大;開放。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 聞一多 《失敗》詩:“從前我養了一盆寶貴的花,好容易孕了一個苞子,但總是半含半吐的不肯放開。”
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當作“人”。說見 朱謙之 《老子校釋》及 任繼愈 《老子新譯》。
(2).佛教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認為四者分別包含堅、濕、暖、動四種性能,人身即由此構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稱。 晉 慧遠 《明報應論》:“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圓覺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 羅什 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悆……死於 長安 。”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六十年來一夢醒,飄然四大御風輕。”
(3).古稱大功、大名、大德、大權為四大。《晉書·忠義傳·王豹》:“明公挾大功,抱大名,懷大德,執大權,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時 冀州 人戲稱四種大物為四大。《北史·儒林傳下·熊安生》:“ 道暉 好著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為之語曰:‘ 顯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謂之四大。 顯公 ,沙門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婦人也。”
塵勞
(1).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無量壽經》卷上:“散諸塵勞,壞諸欲塹。” 南朝 梁 蕭統 《同泰僧正講》詩:“何因動飛轡,暫使塵勞輕。” 明 李贄 《復陶石簣書》:“此觀世音菩薩與我此地,賞我此等人,故我得斷此塵勞,為今日安樂自在漢耳。”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有境相應行心,有非境不相應行心;若廣分別言,則有八萬四千塵勞,皆起一心。”
(2).泛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 前蜀 李珣 《漁父歌》之三:“終日醉,絶塵勞,曾見 錢塘 八月濤。” 宋 秦觀 《滿庭芳》詞之二:“飲罷不妨醉臥,塵勞事、有誰聽。” 郭沫若 《<屈原>與<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樣從 香港 回來的,在極端的險厄之後,塵勞未定,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
一旦
(1) 不確定的時間
一旦工作完成,我們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一旦山陵崩。——《戰國策·趙策》
一旦為將。——漢·劉向《列女傳》
一旦不能有(指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占有這些珍寶)。——唐·杜牧《阿房宮賦》
一旦異於今日…必致失所。——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一旦運窮。——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一旦抵罪。——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一旦事變。——清·周容《芋老人傳》
(2) 一天之間,表示在非常短的時間內
毀於一旦
紛飛
(1) 紛紛飛灑飄落
桃李紛飛
(2) 類似雪片那樣亂飛
在樹叢中鳥兒的紛飛
丘處機名句,神光燦 景金本注云,三首本名聲聲慢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