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范成大的《胡宗偉罷官改秩,舉將不及格,往謁金陵丹陽》
全文:
凍雲埋山天冥濛,北風無情雪塞空。
道傍人稀鳥飛絕,問君東遊何匆匆?君言薄官淡無味,免俗未能聊復爾。
我評茲事一鴻毛,因行且看佳山水。
陵陽樓閣壓高城,煙屏百疊雙流橫。
姑孰江亭更奇絕,濃黛兩抹長眉青。
山形成龍復成虎,六代遺蹤供弔古。
大荒莽蒼江水黃,雨淚風煙眇吳楚。
卻浮一葦下長川,浮玉低昂波聒天。
梁溪南岸小停櫓,一酌人間第二泉。
閶門峨峨過吾國,姑蘇臨波照金碧。
太湖三萬六千頃,上有垂虹跨南極。
我家越相尚神遊,試從煙浪訪扁舟。
問訊白鷗相記否,謂言久客不勝愁。
軟紅三尺長安道,九重城闕乾坤繞。
西湖山寺浙江樓,君昔曾游今更好。
故人客館中天開,非君誰上黃金台?挽著天衢五雲上,卻望江湖如夢回。
萬境何如一丘壑,幾時定解冠裳縛。
幔亭山下桂叢深,清社向來都寂莫。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形成
通過發展變化而成為某種事物或出現某種情況。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七:“及 魏 之初興也, 張掖 之 柳谷 有開石焉,始見於 建安 ,形成於 黃初 ,文備於 太和 ,周圍七尋,中高一仞。” 秦牧 《藝海拾貝·核心》:“有了一定的壓力作用,水才形成水柱,奔涌而出,出現了語言的噴泉。”
六代
(1).指 黃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晉書·樂志上》:“ 周 始二《南》,《風》兼六代。昔 黃帝 作《雲門》, 堯 作《鹹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謂因前王之禮,設俯仰之容,和順積中,英華發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樂,宮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學說例》:“雖然,六代之樂,今盡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漢 。《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績之法不著,關七聖而課試之文不垂。” 胡三省 註:“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漢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 三國 魏 曹冏 有《六代論》,論 夏 、 殷 、 周 、 秦 、 漢 、 魏 興衰之由。文見《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論》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齊書·高祖十二王傳論》:“若夫六代之興亡, 曹冏 論之當矣。”
(4).指 三國 吳 、 東晉 和 南朝 之 宋 、 齊 、 梁 、 陳 。 唐 李白 《留別金陵諸公》詩:“六代更霸王,遺跡見都城。” 宋 賀鑄 《水調歌頭·台城游》詞:“南國本蕭灑,六代浸豪奢。” 清 顧炎武 《贈鄔處士繼思》詩:“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煙。六代江山好,愁來恣搜討。” 魯迅 《無題》詩之一:“六代綺羅成舊夢, 石頭城 上月如鉤。”
遺蹤
舊址,陳跡,這裡指所在地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 宋· 蘇軾《石鐘山記》
弔古
憑弔古蹟
范成大名句,胡宗偉罷官改秩,舉將不及格,往謁金陵丹陽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