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唐代敦煌曲子的《空無主·其五·調名本意八首》
全文:
諸法本性非親疏。
見聞覺知是三途。
非自非他而造業。
孳孳榮華六趣奴。
真空虛。
生死涅盤無根本。
畢竟清淨永如如。
真家居。
願上如來大悲船。
知識相將入玄都。
參考注釋
見聞
看到聽到的情況
覺知
(1).覺察到。《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吏覺知,使 長安 尉 奇 等往捕 開章 。”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密言臺上,猶懼覺知,羣議沙中,何無避忌!” 宋 蘇軾 《杭州召還乞郡狀》:“臣亦覺知先帝無意殺臣,故復留殘喘得至今日。”
(2).知覺。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有覺知則有吸攝,磁石猶然,何況於人!”
三途
(1).亦作“ 三塗 ”。佛教語。即火途(地獄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餓鬼道)。 晉 郗超 《奉法要》:“十惡畢犯,則入地獄。抵揬強梁,不受忠諫,及毒心內盛,狥私欺紿,則或墮畜生;或生蛇虺。慳貪專利,常苦不足,則或墮餓鬼……此謂三塗,亦謂三惡道。”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三:“《四解脫經》以三途名火、血、刀也。” 明 汪廷訥 《獅吼記·冥游》:“三途渺渺苦無邊,長夜漫漫幾時曉。” 清 姚鼐 《羅兩峰鬼趣圖》詩:“幻作三途業,何異景罔兩。”
(2).指封建時代取得官職的三條途徑:舉薦、徵辟、科甲。《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話説自 漢 以前,人才只是舉薦、徵辟……自 唐 宋 以來,俱重科名。雖是別途進身,盡能致位權要,卻是惟以此為華美。往往有隻為不得一第,情願老死京華的。到我國朝初時,三途並用。”
敦煌曲子名句,空無主·其五·調名本意八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