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明代祁順的《陳方伯雨中請飲答以口號二首·其二》
全文:
禱雨無嫌得雨遲,田苗猶是發生時。
分明聽得輿人頌,方伯憂民天地知。
參考注釋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得輿
《易·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王弼 註:“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 孔穎達 疏:“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於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後人遂以“得輿”喻得獲庇蔭。 清 錢謙益 《明故光祿大夫諡文穆成公神道碑》:“當余之被放,而公亦在北也,朝右之倚公者,以抱蔓為憂。及公之登用,功見而言立也,朝右之惜余者,或以得輿為喜,公既不久中書,余遂長錮黨籍。”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憂民
謂關心人民疾苦。 明 李贄 《與焦若侯書》:“但 半山 過於自信,反以憂民愛國之實心,翻成毒民誤國之大害。” 羅惇曧 《文學源流》:“ 孟子 言仁心、仁政、仁術,皆發揮仁字。至於保民、養民、憂民,皆從不忍人之心發出。”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祁順名句,陳方伯雨中請飲答以口號二首·其二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