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蘇過的《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廣袤尺餘而九峰玲瓏老人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命過繼作》

全文:
至人寓跡塵凡中,杖頭掛壺來何從
長房俗眼偶澄澈,一笑市井得此翁。
試窺壺中子無物,何處著此千柱宮。
毗耶華藏皆已有,不獨海上棲瀛蓬。
我聞須彌納芥子,況此空洞孰不容。
何人誤持一嶂出,恍是九華巉絕峰。
令人卻信劉郎語,當年霹靂化九龍。
誰將真形寫此石,太華女幾分清雄。
終當作亭號秋浦,刻公妙句傳無窮。

蘇過詩詞大全

參考注釋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 漢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2).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機 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若夫 鄭 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寓跡

見“ 寓跡 ”。

亦作“ 寓跡 ”。猶寄足。暫時寄住。 唐 馬吉甫 《蟬賦》:“聊息心於萬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車志》卷四:“有士人寓跡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為託身。《雲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許人也,雖寓跡緇褐,而潛心求道。”

塵凡

(1).人間;俗世。 宋 蘇軾 《風水洞二首和李節推》之二:“山前雨水隔塵凡,山上仙風舞檜杉。” 明 劉基 《仙人洞》詩之一:“五雲隔斷塵凡路,説著人間總不知。” 清 李漁 《蜃中樓·雙訂》:“若非月窟 嫦娥 ,定是 瀟 湘 神女,塵凡世界那有這等姿容?”《紅樓夢》第一○三回:“﹝ 賈雨村 ﹞道:‘學生自蒙……受任貴鄉,始知老先生超悟塵凡,飄舉仙境。’”

(2).凡人。《宣和遺事》前集:“恩許塵凡時縱步,不知身在五雲深。”

杖頭

(1).手杖的頂端。 宋 陸游 《對酒戲作》詩:“杖頭高掛百青銅,小立旗亭滿袖風。”

(2).“ 杖頭錢 ”的省稱。指買酒錢。 五代 李瀚 《蒙求》詩:“ 阮宣 杖頭, 畢卓 瓮下。” 明 許自昌 《水滸記·謀成》:“不要説刼將來可以肥家,就是供我們酒貲,亦是好的。我每苦杖頭告乏,取供潦倒。”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丐仙》:“ 高 曰:‘……且君杖頭空虛,亦不敢煩作東道主。’ 陳 固邀之曰:‘盃酒耳,亦無所費。’”

(3).泛指少量的錢。 清 捧花生 《畫舫餘談》卷一:“無業游民,畧熟《西遊記》,即挾漁鼓,詣諸姬家,探其睡罷浴後,演説一二回,藉消清倦。所給不過杖頭,已足為伊餬口。”參見“ 杖頭錢 ”。

何從

(1).猶怎么辦。多用於對問題的抉擇。《史記·大宛列傳》:“﹝ 宛 貴人﹞約曰:‘ 漢 毋攻我。我盡出善馬,恣所取,而給 漢 軍食。即不聽,我盡殺善馬,而 康居 之救且至…… 漢 軍熟計之,何從?’”

(2).從何處,從哪兒。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不知仕之所以見理明白,灼知千古治亂者,何從而得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文字如此之難,工農何從看起?”

(3).猶何嘗,何曾。《白雪遺音·馬頭調·又是想來》:“一片的假意,哄奴到如今,何從有真心。”《紅樓夢》第一百回:“我這個丫頭,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從還是個娘?”

蘇過名句,湖口人李正臣蓄異石廣袤尺餘而九峰玲瓏老人名之曰壺中九華且以詩紀之命過繼作名句

詩詞推薦

至人寓跡塵凡中,杖頭掛壺來何從 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