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清代乾隆的《御題何楷詩經世本古義》
全文:
弗遵孔子所刪詩,敘世傳經自出奇。
割裂雅風畏忘彼,差排星宿巧符其。
楷而失則何之謂,撰以成乖杜豈辭。
可惜用功無用地,束諸高閣合於斯。
參考注釋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幼年生活貧困。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子。50歲時任魯國司寇,攝行相事。後同學生周遊列國,終不見用。晚年致力教育事業,傳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張“正名”,認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以鞏固等級名分和社會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對苛政。倫*理思想上宣傳“仁”。“仁”是符合等級制度的言行規範,又是維護家長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養恭、寬、信、敏、惠的總稱。教育思想上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知新”。重視因材施教。現存《論語》集錄孔子言行
刪詩
(1).指 孔子 刪《詩》之說。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謂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後世以 司馬遷 去古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穎達 於《詩譜序疏》中稱:“如《史記》之言,則 孔子 之前,詩篇多矣,案書傳所引之詩,見在者多,亡逸者少,則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馬遷 言古詩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則以《論語》有“詩三百”之語,斷言“當 孔子 之時,已止此數,非自 孔子 刪之而後為三百也。”考今存《詩經》三百零五篇內容,歷歲久遠,布地遼廣,而分體編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韻,大致相近,謂此未經刪汰整理,本來如此,殆難想像。凡有成就,歸美一聖,固未可信,而必謂 孔子 未曾刪詩,亦逞臆之談。
(2).泛指刪選詩歌。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九○:“鄙人勸君割榮者,努力刪詩壯盛時。”
傳經
(1) 舊指傳授儒家經典
(2) 傳授經驗
出奇
不同尋常
熱得出奇
乾隆名句,御題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名句